採訪:聿安

整理:黃瑩 瑩琪

林都迪小檔案:

2008屆商學院工商管理學士

2011屆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國內知名互聯網服務平臺36氪聯合創始人、董事

澳科大,是一個什麼樣的選擇?

2004年初入大學之時,商學院的石貴成老師曾問起同學們對於澳科大的感受,我清楚地記得我的答案是:我很喜歡這所學校,我認為澳科大就是我當時最好的選擇。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時刻清楚自己能做什麼選擇和能有哪些選擇。高考之後,無論是在國內上大學,或者是去國外大學深造,這些對於那時的我都是不理想的,最後,我選擇了來到澳門,來到了澳科大。

本科畢業後,我到深圳的一家投行證券公司做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負責某女裝品牌在創業板上市的工作。那是我比較痛苦的一年,初入職場的我覺得自身能力和知識儲備匹配不了想做之事,時常產生深深的無力感,後來,我就決定再回到澳科大讀MBA,充實自我。

在研究生招生面試上,再次遇到石貴成老師,他對我的出現表示訝異,畢竟我在本科四年中一直致力於做更多實踐型的事,幾乎沒有人認為我會再回大學讀書。當時,我告訴石老師,走出校門才深感自己在專業內容的不足之處,本科學習營銷學方向的我在金融方面的學問有所欠缺,所以碩士階段,我選擇了財務學方向作為補充。

自由,是澳科大給我最大的啟示

也許很多人會喜歡北京、上海那種大城市,但我特別喜歡澳門這個被本地人稱為“澳門街”的地方。有趣的是雖然它很小,然而整個社會的形態非常健全。我在這里學習生活的六年就如同身處一家小公司,有機會親眼見證,乃至親身參與各個業務部門發生的事情。假如換成在大城市,個人就好像成為了大公司里一枚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也許並沒有太多機會能參與不同環節的實踐。

很多內地的大學出於種種因素的考量,會將新校區設立在離城市中心較遠的郊區,讓學生四年的生活學習都囿於此地。國外的大學則不同,教學樓往往和整座城市融為一體,沒有圍墻,大學的狀態就是生活的狀態。我一直十分認同澳科大鼓勵高年級的學生在校外居住的政策,大學主動讓學子走出校園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觀念無疑具有前瞻性。

澳科大一向強調精神的自由,在這裡呆久了你就能體驗到自由的真諦——從入學到畢業,沒有一場活動是大學強制你必須參加的,同時也會存在很明確的邊界讓你知曉自由的範圍。我從小到大不是一個太遵守陳規的人,高中時有些活動不願參與卻被強迫,感到學校這樣處事有問題,而澳科大告訴我保持如是審視的態度是合理的。這對我後來的前行道路帶來了深刻影響,包括工作,我也不曾放棄追求自由,任務完成以後的其他時間都由我隨心支配。

澳科大六年的培養,是我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間段。

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業

在我看來,並非做生意即可稱為創業,“創業”一詞應當是指用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理念去經營,看似是簡單地做生意,實則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效率。比如滴滴打車,原本需要你在馬路邊招手,現在一出門已經有車在外等候,為你節省了時間,提供了便捷,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模式。再比如bilibili,構建出一個將動漫愛好者集合到一起的視頻分享網站,滿足人追求快樂的天性,大大縮減你查找這類資源的時間,這也是一種行為方式的變化。因此,創業和做生意一定要區分開。

在我眼中,大學生創業其實挺不靠譜的,因為學生離開校門前幾乎始終處在象牙塔內。少數獲得成功的原因,差不多都可以歸功於他/她在校期間一直與外界保持密切交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收集信息,從而有能力細分領域,或者全盤思考。目前,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給予每一個公民的是創業的機會和權利,但並沒有鼓動全部人都去創業,更強調精神和意識形態的自由。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畢業後務必結合自身情況謀劃未來,創業只是選擇之一。

給學弟學妹的創業建議

全面的思考期和籌備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從個人到團隊再到打算進入的行業,逐步進行深入的思索。企業有競爭壁壘,人也有門檻壁壘,你需要發掘在整個行業中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才具備的技能。對於定位,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很懂互聯網這種新工具的同時,又對傳統的模具業知之甚詳。他/她就應該成為模具業中精通互聯網操作,以及互聯網行業中專精模具知識的人。兩個不同的行業之間先天存有一道溝,當這道溝足夠大而創業者選擇的細分市場足夠小時,他/她必然作為了行業出現交叉之後避不開的紐帶。如果得以避開或替代,說明定位還不夠準確,則需經常反問自己:“為什麼非得要我呢?”一般的創業者總是懶於思考企業成長背後的問題,不做整個行業的細分,沒有完整的市場調查,長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這是非常可怕的。

客觀的判斷力和決策客觀判斷力從信息收集和累積開始,不錯過行業內主流媒體每一篇有實質內容的文章,其他行業的重大訊息也需要瀏覽,所有的見解和想法都應該基於信息,對比大量的素材進而作出合適的決定。信息不完全是無法決策的,必須通過多讀書、多上網在大腦中儲備龐大的信息量來支撐。

後記

林都迪校友於日前返回母校於「格物」創新創業講壇發表「如何做好一個合夥人——《36氪》模式、創業方向、融資」演講,吸引了眾多校友及在校生參加,座無虛席,更有校友專程從外地飛抵澳門。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聊起了去年10月,身為36氪聯合創始人的林都迪,作為四名創業者代表之一,在全國雙創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上獲得國務院總理李克强親切接見的事,他謙虛地認為與李彥宏、雷軍等企業代表相比,自己只能算是其中的草根。

“總理比較重視36氪,可能是源於我們本身創業服務類的業務符合政府政策的需求。其餘很多傳統產業發展良好,只是相較而言普惠能力略顯不足。一家企業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主要取決於本身的發展定位。以掙錢數量為目標的話,我覺得這還只是停留在做生意的層面。36氪沒有在經營早期就宣稱打算賺多少錢,而是普惠性地服務其他企業。就像我們的slogan(口號)——讓創業更簡單,這亦吸引到許多有同樣理念的人來關注加入,大家奔著同一理想去努力實踐。”林都迪如是說。

客觀的自我定位,在每個人生階段作出最好的選擇,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林都迪校友的分享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世間機遇千千萬,最合適自己的選擇就是最好的。

57567ca2e9d0f rId9

2015年10月,在全國雙創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上,
林都迪校友獲得國務院總理李克强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