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型的土地與海洋
澳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舉辦澳門海洋文化建設與傳承學術研討會

嘉賓合影

2015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簡稱“新區域圖”)正式施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面積明確為85平方公里。“新區域圖”的施行對澳門的海洋經濟、海洋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推動澳門海洋文化的發展。作為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的城市,澳門海洋文化有何內涵與特徵征?澳門海洋文化作為澳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將如何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澳門生態學會、澳門環境教育會、澳門旅遊學會於2017年12月18日上午在澳科大舉辦“世界型的土地與海洋:澳門海洋文化建設與傳承學術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對相關議題進行研討,並對澳科大社文所與澳門環境教育會聯合承擔的“澳門海洋文化歷史教育”課題初稿進行討論。澳科大社文所林廣志所長、趙殿紅助理所長,澳門海洋學會何偉添會長,暨南大學歷史系吳宏岐教授,以及課題參與者、澳科大社文所國際關係專業博士生李涵聞、陳平、葉龍等出席研討會。

林廣志所長指出,配合“新區域圖”的頒佈和施行,需要學術界深入探討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機制創新和政策保障,以兼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成果,為特區政府制定海洋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澳門作為濱海之地,“海洋性”是其最為重要的文化屬性。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府文化與西方海洋文化在澳門碰撞交匯,形成了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獨樹一幟的澳門海洋文化,澳門被譽為“世界型的土地與海洋”,而學界對澳門海洋歷史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成果較為薄弱。因此,學界有必要以多樣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深入挖掘“澳門海洋文化”的內涵及發展歷程,推動海洋文化、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林廣志所長認為,澳門海洋文化是東西方海洋文化交融的結果,是其發展的重要源頭,對東方海洋文明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澳門是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結晶,研究澳門海洋文化對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澳門海洋文化有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例如建築、信仰、民俗、食品、語言等,需要認真系統地分析和梳理;開展澳門海洋文化教育應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借鑒全球的經驗。

在研討會上,何偉添會長敘述了澳門管理的85平方公里海域的自然條件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吳宏岐教授介紹了澳門海域管轄權形成的歷史過程。其他學者還對澳門海洋歷史文獻、海洋文化遺產、海洋民俗信仰以及澳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的海洋性特徵等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