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馬余剛院士談「高能核物理進展和反物質原子核研究」

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系列講座XXIV第六講於2018年3月14日在‬澳門科技大學D座禮堂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馬余剛院士,分享物理研究及成果。

馬院士首先講述了宇宙中物質的組成。他提到,宇宙中大約存在75%的暗能量,21%的暗物質,而大約只有4%是可以探測的,在這4%中,反物質粒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一直以來,人們試圖研究反物質,這類研究對CPT的對稱性是相當重要的體驗。馬院士指是高能核子物理進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物質,之所以不能被輕易探測到,主要是由於它的性質存在局限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由彼此之間的距離決定,由於距離通常較小,所以相互作用力相當大,人們很難將其分開,這就給探測過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馬院士隨後普及了反質子-反質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動機。他提到,至今人們對於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對原子核或核子的研究上,而對反核子之間的作用還知之甚少,這也是人們在今後的研究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他指出發現反質子-反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更複雜的反物質原子核的基石,這一理論為今後的物理研究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馬院士最後總結說,重離子對撞機RHIC發現了-膠子等離子體(QGP)—新物質形態,而QGP恰是最低粘滯度、最熱、具有最強磁場、轉動最快的流體。首次測量的反質子相互作用說明了強相互作用的CPT對稱性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定律,「反物質丟失之謎」仍然有待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未來反物質的應用也許有一天會實現,人們應對此抱有足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