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11年1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是我國中醫藥領域成立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4年1月通過了三年建設期驗收,2017年7月通過了發展期第一階段驗收,獲得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是中央政府致力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促進澳門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化和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實驗室以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藥質量和創新藥物研究基地、獲取原始創新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匯聚和培育中醫藥優秀人才以及拓展國際高水平學術交流與合作為目標,注重集成多學科的前沿技術,建立適合中藥質量及創新藥物研究的開放式科學技術平臺,深入開展探索性、創新性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及研究生等逾400人,其中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員57人,包括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以及助理教授等。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員均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通曉中英雙語,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組成了一個集化學、生物學、藥理學等多個相關專業領域人才為一體的多學科結合、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 

重點實驗室特別注重集成與融合多學科的前沿技術開展中醫藥融合創新研究,聚焦中藥材和中藥複方質量控制與優化的創新技術與方法以及優質中藥新藥研發的關鍵技術和質量標準兩大研究方向,重點開展四個領域的研究,即基於“三多”特徵的中藥質量控制創新技術及理論基礎研究;人參等貴重中藥材質量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抗癌及抗炎免疫中藥質量標準及其應用研究;腦神經退化和代謝性疾病創新中藥的研發技術與質量標準研究。

因應實驗室的發展目標和主要研究領域,實驗室目前下設八個研究室和研究中心: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技術研究室、中藥化學與生物有機化學研究室、中藥活性評價及分子藥理研究室、中藥製劑新技術與新劑型研究室、組學技術與創新藥物研究中心、澳門質譜及核磁共振光譜測試中心、中藥及食品安全與質量檢定中心、中藥質量與安全用藥資訊中心。還建立了諾獎獲得者工作站“埃爾文·內爾博士生物物理與創新藥物實驗室”。

實驗室擁有一系列先進、精良、高端的實驗儀器設備和系統,包括各類液相/質譜和氣相/質譜聯用儀近30臺,及一系列進行整體動物-細胞-分子水平的藥物生物活性評價研究所需的最高端的化學分析和系統生物學組學技術研究設備,如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儀,Bruker 600MHz 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Agilent 1290 Infinity UHPLC-布魯克 QTOF液質聯用儀,Agilent液質聯用儀包括三重四極杆液質液聯用儀(6460, 6490, 6495 Triple Quad LC/MS),飛行時間液質聯用儀(6230 TOF LC/MS), 四極杆飛行時間液質聯用儀 (6545Q-TOF LC/MS, 6550 iFunnel Q-TOF LC/MS), Agilent 7900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J-1500型高性能圓二色光譜儀,PacBio第三代測序儀,小動物活體成像儀和Micro-CT, Helios質譜流式細胞儀,膜片鉗系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大規模計算機集群, FLIPR Tetra 高通量細胞水平篩選系統,Octet RED96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統,BD FACSAriaIII流式細胞儀, IN Cell 6000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儀,Leica TCS SP8 鐳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系統, 高解析度片層掃描顯微鏡,DeltaVision活細胞螢光成像系統等。

目前,實驗室已創建的高新技術平臺主要有:天然化合物分離和結構鑒定技術、中藥鑒定基因條碼技術、亞細胞及分子顯微可視化技術、生物有機化學技術、糖/糖肽組學分析研究技術、脂組學分析研究技術、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技術、幹細胞分析研究技術、中藥納米制劑技術、微流控芯片鑄造及研究、單細胞研究、基於納米材料的抗腫瘤藥物靶向輸送技術、藥物篩選和設計及醫藥大數據,中藥成分細胞內藥動學研究技術。

重點實驗室近年來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已與17間知名教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定期與澳門科技發展基金以及“兩岸四地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及研修班。實驗室亦致力於推動中藥國際標準化及拓展高技術服務,已成立澳門中藥國際標準中心,推動建立中藥國際標準,負責國際標準組織(ISO)中醫藥技術委員會(TC249)中藥材工作組(WG1)運作;實驗室已獲得澳大利亞NATA/ISO17025認證,可為兩岸四地科研機構及企業提供符合國際ISO標準的中藥產品及食品檢測服務。

實驗室在上述重點領域內已取得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包括:發現一系列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中藥成分;發現多種中藥成分的新活性及作用機制;建立了基於創新組學技術(蛋白組學、脂組學、糖組學)的研究平臺,以系統地揭示中藥作用的靶網絡;發現一種新的抗腫瘤耐藥機制、一個新的抗炎靶點及新的致癌基因;建立了基於多元分析技術的質量評價方法,更全面有效地評價藥材真偽和質量優劣。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Science, Nature, Nature Methods,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Analytical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 , Cell Death and Disease, 等主流學術期刊;獲多項獎勵,包括201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獎勵之特別獎及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獎勵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8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獎勵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20澳門科學技術獎之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2014年度高等學校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7年度全國創新爭先獎, 第十二屆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8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廿二屆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暨創新科技展—金獎及俄羅斯和德國特別獎,2019白玉蘭榮譽獎,以及2012、2014、2016 、2018及2020研究生科技研發獎,此外有1人獲選國家教育部2014年度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人獲202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青年岐黃學者。 

實驗室目前具體研究方向主要有:從外排轉運蛋白、線粒體分裂及與腸道菌羣相互作用等新角度,發現中藥成分的新藥理作用,中藥復方抗流感的優勢研究,中藥小分子對糖尿病及炎症疾病作用的多靶點機制,以及基於三多特徵的創新研究方法;基於藥效學-藥代動力學-質譜分析三結合的質量評價方法,人參皂苷對腸道微生物的藥理作用及防治缺血性心臟病的作用機制,新型人參皂苷的抗腫瘤作用及機制,基於組學技術的人參等貴重藥材質量控制評價方法;糖脂組學等新技術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的診斷標誌物的發現和應用研究,分子模擬對接方法篩選具抗癌抗炎活性中藥小分子,抗癌及抗炎免疫治療新機制,抗炎免疫新模式動物模型以及基於組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從中藥中發現抗腦神經退化的活性成分、抗神經退化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朊蛋白致病性突變對其折疊和聚集機制的影響、胰島澱粉樣蛋白上中藥小分子的結合位點;以及生物物理與中醫藥研究等。

(2021.7)

聯繫我們

電話:(853)8897-2633
傳真:(853)2882-2799
電子郵件:sklqrcm@must.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