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求索之心,臻致远之境——澳科大李中俊校友的故事

李中俊

创新工程学院 2019届理学博士

科睿唯安(Clarivate)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博士后

缘结澳科大,笃学力行不负韶华

2022年11月,权威学术评价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布了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旨在表彰世界各地具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其中,澳科大培育的博士生李中俊首次入选全球跨学科领域榜单的高被引科学家。

▲澳门科技大学4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分别是王俊特聘教授、张康讲座教授、王建州教授以及李中俊博士

从2018年荣获澳门研究生科技研发奖到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一路以来,李中俊表现得十分谦虚,坦言:“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让我颇感意外,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因为做的是交叉学科,自己目前的一点成果仍有很大的深入研究空间。这次入选固然是对我以往研究工作的认可,增强了研究工作的自信心。”

▲2018年李中俊博士(左三)获得澳门特别行政区研究生科技研发奖

▲澳门特别行政区研究生科技研发奖奖状

李中俊与澳科大的结缘,多少有点机缘巧合。2016年择校时,因听同学的推荐,李中俊就对澳科大进行了深入了解。澳门是一个美丽、开放、充满爱、多元文化汇聚的城市,而澳科大是一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学,崇尚学术自由,学风优良严谨,师资力量雄厚,对学科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深厚根基、特色优势和创新举措,是他理想的求学之地。当时资讯科技学院的电子资讯科技专业深深吸引了李中俊,该专业既是他心仪的方向,也与他之前的专业背景相关。

▲李中俊(后排)参与博士学位论文毕业答辩会

对于李中俊而言,在澳科大求学的三年,是找到心之所向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三年。当问起李中俊在澳科大学习最难忘的记忆时,他回答的便是那次上论文写作课,创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渡院长安排每人上台做个简短的报告,让有愿意组织这次汇报的同学把名字写在A4纸上。那张A4纸在下面转了一圈传回到讲台,张院长拿过来凑上去一看,瞬间瞪大眼睛:“Oh! It's blank! Do you think it will waste you a lot of time? I'm very disappointed.”当时正好赶上下课,张院长看起来很生气地大步跨出教室,台下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十分钟后张院长又笑容可掬地走进教室,苦口婆心地给大家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后来有学生主动报名组织汇报活动。”通过这节论文写作课,李中俊明白到,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如果不抓住机遇,那么就很难在一次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更不可能有被「挖掘」的时刻。澳科大是充满无数可能的地方,也希望看到这里的学弟学妹们都能把握好每一个锻炼自己、能让自己「发光」的机会,勇敢地表现自己。

科研路漫漫,深耕二维材料沃土

李中俊博士主要从事二维材料在传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黑磷和硒化铟这两种材料的光电感测器,主要应用于核酸、水中污染物等的检测。这一路走来,专业背景加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使得李中俊有开展相关研究的机会。李中俊表示:“我从本科开始,专业都是与半导体材料相关的。如果半导体表面结合其他物质,在光照下出来的回应信号可能会发生改变,我们利用这一点,可以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我的硕士导师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侯志灵教授、博士导师澳科大创新工程学院李建庆教授和张晗教授,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是与光相关的。我博士后合作导师张圆教授,给我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我在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李中俊在实验室进行形貌测试工作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身为一位“科研人”,李中俊直言,价值百万上千万的大型设备,一般要委托其他单位进行测试。有时出来的测试结果跟预期的不一样,个中原因有很多种,是样品本身的问题,还是测试的问题。当然,这都是科研的常态,因为科研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在很多次的证伪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

▲李中俊在实验室操作仪器

对于未来的科研道路,李中俊计划从材料设计上入手,设计出稳定性高、灵敏度高的检测器件,用于对生物标志物、水质、气体检测的研究。目前基于二维材料的光电感测器还存在稳定性与加工成本相对立这一矛盾,致力于根据需要设计出相应的感测器,然后在低成本下提升稳定性,待有了初步结果,进行小规模试产。在李中俊看来,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科研事业是终身化的。

回首求学路,情深嘱后学

回忆起在母校求学的三年时光,李中俊感叹那是一段有众多温情、难以忘怀的岁月,无论何时想起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这种温暖是只属于澳科大的情怀。这些暖心的回忆像夜空中的繁星,在黑暗中照亮阔别母校的远行人。

▲(左起)李建庆教授、李中俊博士、张晗教授

在澳科大求学过程中,李中俊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团体的齐心协力、并肩前行,他十分感恩所遇到的恩师与同窗。李中俊回忆道:“外地做实验期间,李建庆教授不厌其烦地教导我怎么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张晗教授鼓励我在二维材料领域做前沿的研究,也学会“收”一下,意思是不要做的太宽泛。张渡院长认真地为我的论文指点方向,并给予许多很好的建议。梁维源师兄、仇萌师兄、张敏师姐、张斌师兄、谢中建师兄、邢晨阳师兄、井光辉师兄、任晓辉师弟、乔辉师弟、黄卫春师兄、黄凯师兄、曾乐力师兄、熊莎师妹、徐晗师弟等等,毫无保留地为我解答科研上的疑问。还有课题组小伙伴们,曹睿、吴雷明、马定涛、赵劲来、李广、胡海国、舒怡青、方漫琳、李冕杰、翟鹏、林志华、林志滔等等,他们身上充满活力,和他们相处令我感到愉快。”

最后,李中俊想对学弟学妹们说:“恭喜你们成为一名澳科大学子,澳门科技大学是个很好平台,希望你们能够秉承母校‘意诚格物’的校训;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践行,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探索真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