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深度参与嫦娥四号数据分析
助力国家月球与行星科学发展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地球首张近距离拍摄的影像,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的历程。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亦有进入嫦娥四号的核心科学家团队,参与后续的科学数据分析和研究,助力国家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

在澳门特区政府支持下,澳科大自2005年起成立太空科学研究所就积极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国家科技部于2018年7月正式批准在澳科大成立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在天文学科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促进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培养国家所需的行星科学高质量人才。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职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全面分析嫦娥探月工程的数据和研究工作;并联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嫦娥一号、二号的伽玛射线谱仪的研制和数据分析工作;又与内地科学家共同分析嫦娥三号的有效科学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嫦娥四号顺利着陆的消息让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满心欢舞,并期待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后续数月内能获取更多科学发现,为人类揭开月球早期演化过程的面纱。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超算中心助力嫦娥工程的科学数据分析和研究

与此同时,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在为嫦娥五号月球采样分析做准备,并积极参与国家后续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未来在火星、小行星、以及巨行星的探测计划,助力国家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

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着陆月球之后,国际媒体纷纷向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了解此次登月计划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嫦娥四号探测器此次着陆区所在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形态保留比较完整的巨型撞击盆地之一,直径约为2,400公里,深达12公里,是月球最深、最古老的巨型撞击盆地。由于巨型撞击盆地在形成过程中会把深层次的物质挖掘到月球表面,因此,南极─艾特肯盆地一直被科学家认为是了解月球内部物质成分及其早期演化历史的理想之地;此外,由于月球背面远离地表电磁波的干扰,也是开展天文观测,研究恒星起源演化,探寻宇宙奥妙的不二之选。

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登陆月球背面,传回着陆点画面 (来自中国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