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学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天文》揭示太阳系类地行星早期演化历史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祝梦华副教授,在太阳系类地行星早期演化历史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论文“Common feedstocks of late accretion for the terrestrial planets”于2021年10月01日获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刊载,研究成果为月球、火星探测的科学数据分析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提供新的科学支持。该研究工作得到了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祝梦华副教授

研究论文在《自然-天文》刊载

该研究工作由祝梦华副教授带领的国际科学团队共同完成。论文的合作单位包括法国尼斯天文台、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圣地牙哥分校等科研机构。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祝梦华是由澳科大培养的博士,毕业后留校继续从事太空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太阳系类地行星(包括地球、火星、水星、金星)早期均经历了来自小行星带天体的强烈轰击,致使其幔层中强亲铁元素含量存在巨大差异。祝梦华副教授使用澳科大的超算平台,以小行星带灶神星(4 Vesta)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天体撞击类地行星的过程,再现太阳系早期的撞击历史。该研究证明,太阳系类地行星早期经历的撞击天体主要来自于行星形成时周边的剩余星子,而非小行星带;该成果为太阳系类地行星的后期增生历史提供了新的认识,间接验证了太阳系形成初期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理论,对太阳系的早期撞击历史以及类地行星早期演化差异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也为月球、火星探测科学资料的分析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促进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培养国家所需的行星科学高质量人才为己任,深度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职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全面参与嫦娥探月工程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联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嫦娥一号、二号的伽玛射线谱仪的研制和数据分析工作;与内地科学家共同分析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有效科学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此外,实验室科研人员也在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分析做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名科研人员作为核心科学家,深度参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探测资料分析和研究,并积极参与国家后续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未来在小行星、以及巨行星的探测计划,助力国家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

有关研究论文,可浏览《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连结: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1-0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