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抗疫】科研攻关 澳科大各科研团队与时间赛跑

疫情当前,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从一开始就争分夺秒,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各种相关研究,为抗击疫情默默付出努力,目前在部分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能取得如此可喜的成果,一方面是科研团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学、特区政府乃至国家的大力支持。齐心抗疫,人人有责!

医学院 张康教授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澳科大医学院团队相应地开展四个方面的科研工作:包括诊断试剂研发、抗体研究、智能诊断系统开发、疫苗研制等。在抗体研究方面,我们抽样调查了中国不同地区的17,368人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准,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群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状况。相关研究论文获《自然•医学》刊发。智能(AI)诊断系统开发方面,我们采集了4000多人,超过50万张的CT影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该系统可对新冠肺炎危重病变进行精准预测,预测结果对预后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用药后的病程对比,进而指导临床用药。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智能诊断系统,由中国科学院上载到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向全世界推广,迄今为止已经下载超过三百万次,下载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欧洲等国家,以及伊拉克、南美等国,效果显著。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为了与时间赛跑,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我们整个科研团队一直在日以继夜奋斗,虽然正处于春节假期,但很多同事每天只休息一到两个小时,就是为了缩短时间,早日把成果和产品研发出来,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抗疫武器。例如我们的智能诊断系统,开发出来后,很快就投入到武汉抗疫前线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使用,并获得不错的反响。

目前取得的成果,一方面是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另外也是得益于学院、大学、特区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此外,澳门作为一个连接中西方的国际化城市,既可以跟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便利地开展国际合作,同时作为中国的一个窗口,也可以和内地机构全面合作,尤其是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澳门与内地的合作更加深入和便捷。

药学院 朱依谆讲座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面临疫情的严峻考验。而新冠肺炎病毒研究,更是在和疫情进行时间赛跑,我们团队从疫情伊始就积极加入新冠肺炎相关科研的研究中,陆续投入到澳门科技大学科研一线的的人员有14人,基于ACE相关研究和炎症免疫的工作的前期基础,我们申请了三项新冠肺炎相关科研项目,撰写了两篇科研论文,对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相关的分子机制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在,全球范围正在为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而努力,各国都在探寻最有效的防控机制,以尽可能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民众的安全与健康。我作为参与新冠肺炎科学研究一线人员,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感觉肩负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同时想提醒科研一线的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考验面前,应该展现出综合的分析应对能力、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既要遵循严谨求真,又不要过于保守。本次疫情目前仍在持续,在科研一线夜以继日进行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走上抗击病毒的战场。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虞枫博士研究生

疫情期间,我主要是在导师刘良讲座教授和周华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中药抗新冠肺炎药物的筛选及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球百姓的生命健康,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和疫苗还在研发之中,其中,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医药参与抗疫为世界战胜疫情提供了「中国方案」,给予患者多一种选择。通过我们的研究,向全世界的科研人员们,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思维展示了古老传统中医药发挥作用的机制,便于更多的科研人员理解中医药,发掘新药开发。为此,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都全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导师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已经是家常便饭。一边指导同学们的科研、学习安排,一边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并通过微信群和邮件等形式及时告知同学们大学的最新防疫信息。同时,我们还要抓紧时间检索文献,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组织大家进行科研讨论,用自己的努力对抗击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懿助理教授

疫情期间,我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可可主任、张小平副教授、祝梦华副教授、邓志培助理教授、原田雄司助理教授和Roberto Bugiolacchi助理教授等六位老师一直在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6月份获得政府豁免批文的助理教授们也陆续开始回到大学,并在大学办公。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大学工作的老师无法面对面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计划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会议都被取消了,论文的审稿期也相应变长。而在家里工作的老师办公条件更为艰苦,工作受到网络条件的制约,比如无法访问高性能电脑进行大规模的类比计算;缺乏数据资料;网络会议出现音效问题影响交流等意外状况。但即便面对种种困难,老师们仍通过线上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推迟原定的学术交流活动或改为网络会议,请同事们帮忙复制资料等办法,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工作的影响。

澳门首颗科学技术卫星「澳科一号」因受疫情影响,一些重要的工作无法及时推进,包括地面站的建设等工程任务也相应推迟。但研发工作目前还在继续进行,项目的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展卫星资料处理的准备工作。当前阶段,主要通过电话、电邮和网络会议的方式,继续与内地和海外研究所的各位专家学者保持沟通合作。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祝梦华副教授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疫情期间,大部分科研人员坚守在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即使因疫情无法回到大学的科研人员,也在家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以及论文撰写工作。我本人最近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探月工程嫦娥四号的观测数据,解译月球背面的「神秘信号」。这半年来,与内地、国际同行通过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的方式,频繁沟通,紧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结果。一些成果已经发表,也有一些结果近期即将发表出来。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确实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计划被迫搁浅,很多学术会议也被迫取消。因各国的疫情发展形势不同,科学合作不似以前那么顺畅。但大家仍然都在积极协调各自的时间安排,最大程度上减少疫情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影响。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阶段将会在「澳科一号」探测卫星、「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分析以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卫星探测数据的解析方面做出充足准备,为中国的深空探测贡献澳门的科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