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学》学术杂志第2期出版发行

《澳门学》学术杂志第2期出版发行

《澳门学》学术杂志第2期

由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学研究中心主办,澳科大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广志主编的《澳门学》学术杂志第2期(2022年下半年刊)于近日出版发行。本期作者团队包括:高翔、吴志良、穆欣欣、汤开建、金国平、张西平、林金水、龚缨晏、宋黎明、曹树基、苏精、康志杰、吴青、陈才俊、谭树林等资深学者,以及杨迅凌、郑剑艺、李玉馨、罗玉钗、沈晓鸣等年轻学者。

编委会页

《澳门学》杂志常设“文明大视野”、“澳门学新论”、“专题研究”和“澳门学学人”四个栏目及若干特设栏目。本期特设栏目“澳门学引论”推出三篇论文,从多个维度对澳门学的学科建设、学理阐释、“史”和“实”结合等问题开展讨论,对澳门学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翔的《澳门学发展的三个要素》提出建立理论体系、推动跨学科研究、完善学科建置和课程设置是澳门学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吴志良的《学术规范:澳门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强调澳门学学科建设应确定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和技术操作,探索“澳门模式”的宏观特征和微观内容;穆欣欣的《文化澳门与人文湾区》关注澳门文化内涵与湾区文化建设,体现了澳门学为澳门文化实力提升与人文湾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持的现实关怀。

今年是利玛窦进入中国内地440周年。为纪念这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进程且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追忆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事迹与贡献,“文明大视野”栏目推出《天主教中国化的开拓者——纪念利玛窦进入中国内地440周年学术笔谈》,邀请了汤开建、金国平、张西平、林金水、龚缨晏、宋黎明等著名学者就利玛窦入华传教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新史料与新认知。该栏目其他论文亦颇具新意。曹树基的《早期中西方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梳理了早期中西方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当今后疫情时代的传染病防治提供历史借鉴;苏精的《马礼逊与马六甲英华书院》通过马礼逊作为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创办者、募款者、决策者和教学者四重身份,阐释马礼逊在马六甲英华书院创建与经营中的贡献;康志杰和吴青的《中国天主教女修会服饰特色分析——以天主教中国化为视域》则聚焦学界鲜有人涉及的天主教贞女与修女之服饰类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天主教中国化的历程。

“澳门史新论”收录四篇研究论文。陈才俊的《澳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萌芽》以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在鸦片战争前已在澳门萌芽的新见解;谭树林的《朝读四书暮吟诗——罗明坚中文能力考述》指出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以相当出色的中文能力,开创了中西典籍互译和“天学诗”创作的先河;杨迅凌的《从澳门到北京——荷使初访中国内河航线图考释》通过比对多幅古地图,考证了荷兰首次遣使访华所经内河航线的地理信息和历史作用;李玉馨的《二战期间镜湖医院与英国领事馆的医疗合作》则探讨了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在二战时期的医疗困境及其与镜湖医院合作的具体过程与历史意义。

专题栏目“华人社会史”以新史料、新视角对澳门华人社会展开讨论。汤开建的《通事、买办与行商——鸦片战争前活跃在广州贸易中的香山商人》探寻了以通事、买办和行商三种不同角色参与清代广州贸易的香山商人踪迹;金国平的《澳门“隐形殷商”梁有兴及其家族考述》挖掘了被历史“掩埋”的19至20世纪澳门华人富商梁有兴及其家族;罗玉钗的《卢湘父与卢九家族的乡绅形象构建》论述了近代乡绅卢湘父通过纂修族谱为澳门卢九家族塑造家族形象的过程;郑剑艺的《围里:近代澳门华人居住空间的形态及其变迁》则发现了澳门围里与澳门历史城区的高度重叠,是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形态的例证。

“澳门学学人”栏目沈晓鸣的《黄鸿钊的澳门学研究及其贡献》,回顾黄先生在澳门学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以此纪念他对澳门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学人。

澳门学是以文献档案、文化遗产为基础,以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为对象,探寻和建构澳门文化价值和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国际性学科。澳门学致力阐释澳门历史文化、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发展模式及其对人类文明互鉴的意义和价值。《澳门学》杂志是澳门学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是澳门学青年学者的学术园地,是澳门学学术共同体的心灵家园,自创刊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海内外学界同仁赐稿,携手推进澳门学的发展。

刊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