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名家馮斌談“新水墨之新與水墨/國畫,更新的思考”

    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藝術團主辦的藝術名家系列講座於38日在大學O702室舉辦。本次講座邀請了來自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馮斌教授,發表題為新水墨之新與水墨/國畫,更新的思考的演講。


講座之初,馮斌教授談及自己最初接觸國畫,與我們回憶起了自己的青蔥歲月。他是恢復高考制度後第一批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學生,隨後選擇學習了中國畫專業。剛接觸國畫,中國畫專業的學生最早就是學習中國傳統書法然後去臨摹古畫,再進一步就是去野外寫生,畫傳統的水墨山水畫。到了1990年,他得到一個在日本舉辦個展的機會,主題是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他認為這就是他人生中一個很好的機會了,今後都能在水墨畫領域發光發亮。直到第二年去阿姆斯特丹做美院講師,他才發現在歐洲販賣自己國粹的東西也很難。他感歎到,寫書法、懂書法的人要認識漢字,你能怎麼樣給外國人講解並且他們也能理解你呢?


馮斌教授一直在思考如何將中國文化的國粹發揚,不僅局限於東亞圈裡的發展,更發展到世界。歷史潮流的推進使他結合了中西方的方式對國畫做了改進。他提到,回到故土後八五新潮來臨,引進西方的形式對我們使用傳統方法畫作的人產生了影響。在過去的四川美術學院,大批的畫家都會去到西藏地區采風,依靠現代的西方方式創作。回到川美的馮斌也加入了采風的佇列,但他非常反感傳統的販賣人情的畫風,不想只是通過畫風景、畫喇嘛的傳統方式創作。因此他注意到了將宗教與傳統的畫作的方式相結合,從而創作了一些早期的作品。這一時期,主要的題材就是廟宇和一些人物。利用工筆劃的方式增加了形式感,又強調本身看不見的透視,但最後又從透視回到了平面。與此同時,尊重傳統的水墨性質,使得原畫仍保留材料的製作層次感。採用了許多新方式的馮斌,一時之間成為了眾矢之的,傳統國畫大師認為馮斌的畫作不是國畫,但這些批評沒有讓他停下探索的腳步。


1996年,馮斌教授對自己畫作的題材進行了改變,利用現代的眼光對當下的生活狀態展開了批判。他將都市和水墨相結合舉辦展覽,這個兩個概念其實是風馬牛不僅相及的兩個概念,如此矛盾尷尬的結合的確又是當下中國現實裡充滿的欲望與生機、失落與興奮相混雜的真實縮影。利用學生下課後的剩餘畫作撕下,將電腦繪製出來的線條型城市圖片相結合,把傳統山水和城市結合。在06年後,馮斌教授開始了舞系列作品的創作。最初開始產生這個想法時,是因為一張朦朧紅色照片。這張照片帶給了他很多感動,朦朧的感覺與過去創作的喇嘛相呼應,玫瑰紅又感受到了以前的西藏。讓他想起了在都市裡面人與人相聚在一起起舞的場景。


講座最後馮斌教授提到,中國畫新主張是一種從材料到觀念的轉變。繪畫技術的發展帶來想法的改變,促使我們將傳統的文化融入當代意義之下,使傳統文化成為今天文化的一部分。他把這樣的想法也帶入教學裡面,鼓勵國畫學生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也希望帶領更多的學生的團隊走出去。

 

WeChat 圖片 20180309170129

 


今日科大記者 鍾垚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