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澳門學系列講座之「傳教士漢學的性質、歷史、特點與影響」成功舉行
澳科大澳門學系列講座之「傳教士漢學的性質、歷史、特點與影響」成功舉行
2025年5月8日,為慶祝澳門科技大學建校25周年,澳科大澳門學研究中心主辦「澳門學系列講座2025」第三講,邀請北京語言大學張西平特聘教授主講「傳教士漢學的性質、歷史、特點與影響」。講座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逾40人參加。
張西平教授講座
從西方漢學發展史來看,傳教士漢學是繼遊記漢學後的第二個階段,上接遊記漢學,下承專業漢學,是掌握西方漢學發展史的關鍵。張教授圍繞傳教士漢學的性質、歷史、特點、影響等方面進行闡述,認為從中西文化關係來看,來華傳教士懷著「中華歸主」的夢想來到中國,成為「西學東漸」的主力軍,構成了中國基督宗教史的核心;同時,他們勤於寫作與翻譯,開「中學西傳」的先河。
講座現場
從16世紀大航海時代至20世紀中葉,傳教士漢學經歷了兩個階段:早期以天主教傳教士為主,中西關係較為平等,研究多聚焦於儒家經典和歷史文化;1840年後,西方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加速了中國的衰敗,中西雙方地位的變遷引起來華傳教士對中國認識的變化。十九世紀的傳教士漢學塑造的停滯的中國形象,影響了西方對中國的認知,並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至今。今天,中國以驚人的發展速度走進了世界舞台中心。面對中國的崛起,如何認識中國成為西方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中國知識界也必須知道今日西方對中國認知的發展歷程,方能展開思想的辯爭與交流。這正體現了傳教士漢學研究的重要性。
張西平,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學院首席專家,《國際漢學》主編,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漢學史和中國基督教史。先後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梵蒂岡圖書館藏明天主教文獻整理研究》 (2014年)、《17-18世紀西方漢學的興起》 (2022年)等項目。代表著作:《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 (中、英、俄文版) 、《歐洲早期漢學史》、《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導論》 (中、英文版)、《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 (英、法、西、葡、德等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