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澳門新媒體與社會調查報告》發佈會於澳科大成功舉行

《2022澳門新媒體與社會調查報告》發佈會於澳科大成功舉行

2022年12月15日下午,《2022澳門新媒體與社會調查報告》發佈會於澳門科技大學舉行。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在澳門居民受眾中中國本土新媒體APP使用有逐漸替代西方新媒體APP的趨勢。澳門本土媒體發佈的相關信息最受澳門居民信任,中國內地媒體與內地公共機構的信任程度僅次於澳門本土媒體。本次調查項目由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傳媒研究中心實施,項目組主要成員為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助理院長孫瑱,傳播學課程主任柳旭東,副教授郭羽以及助理教授彭堃等,項目得到澳門基金會贊助。發佈會由彭堃助理教授主持。

出席本次新聞發佈會現場的嘉賓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研究及推廣廳代廳長歐舜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代職務主管歐陽淑君、澳廣視中文電視新聞及資訊節目科副經理梁安琪、澳門商報社長朱海生;線上參與發佈會的嘉賓是:澳門傳媒研究中心夥伴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霽。

出席嘉賓合影

孫瑱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傳媒研究中心從2016年開始開展澳門居民新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從2018年展開澳門青年思潮調查,此次調研是在該兩項調查項目的基礎上的優化整合創新後推出。本年度的調查繼續對澳門居民的新媒體使用行為進行跟蹤描述,並加入了關於新冠疫情期間信息接受以及居民對於其他相關社會議題態度的有關內容,應用與理論意義並舉。

 

孫瑱教授致辭

本次參與澳門新媒體與社會調查的澳門居民共計1089人,多數參與者在澳居住時間在20年以上。調查顯示傳統媒體與社交類新媒體成為澳門居民最主流的媒體使用類型,人群覆蓋率均超過95%。比較而言,各類新媒體使用時長(日均超過1小時)整體均超過傳統媒體使用時長(日均低於1小時)。從人群差異看,年輕化、高學歷、高收入人群更加可能使用新媒體,而使用傳統媒體較多的人群則明顯呈現老齡化的趨勢。

在使用新媒體特徵方面,澳門居民使用中國本土新媒體APP有逐漸替代西方新媒體APP的趨勢。澳門居民在中國本土新媒體應用程式上的參與行為較為明顯和豐富,而在境外新媒體應用程度上相對保守和謹慎,單個新媒體APP使用的選擇上更傾向使用微信與抖音(或快手),以視頻為導向的新媒體比以文字為導向的新媒體更能促進用戶的新媒體參與行為。澳門居民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朋友動態與社會信息功能,內容上澳門居民最常關注中國澳門與中國內地新聞,對中國內地新聞、澳門新聞關注較頻繁的群體佔比分別為73.8%和80.4%。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隨著網絡中關於新冠疫情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信息疫情(Infodemic)」隨之增多。本次調研特別關注了澳門居民的新冠信息搜尋與獲取行為,以期更好地應對信息疫情帶來的虛假信息氾濫等種種問題。從信息獲取頻率上來看,澳門本土與中國內地的媒介管道成為澳門居民獲取新冠相關信息的最主要來源。除此之外,澳門居民亦會通過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海外新媒體與海外傳統媒體等管道來獲取新冠肺炎信息,但整體使用人群以及使用頻率並不及澳門本土和中國內地媒體。澳門居民對來自上述管道的新冠相關信息總體較為信任。具體來看,澳門本土媒體發佈的相關信息最受澳門居民信任,中國內地媒體與內地公共機構的信任程度僅次於澳門本地媒體。不信任中國內地公共機構的澳門居民佔比甚至低於不信任澳門本土媒體的群體。

郭羽副教授認為,本次調查發現澳門新媒體受眾對於新冠的認知存在顯著人群特徵差異的特點尤其值得新媒體傳播者關注。比如,與青年群體相比,中老年群體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焦慮更高,同時他們在疫情期間也最可能會受到網絡謠言的信息幹擾。目前,全球新冠疫情已近尾聲,而我們從中獲得的經驗證據對未來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的信息傳播仍有借鑒意義。在此類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新媒體傳播者除了要關注信息發佈的管道和機制應貼近居民的新媒體使用習慣之外,也要注意到信息傳播中可能引發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及時做好信息補充和引導,提高公信力。此外,新媒體傳播要充分考慮不同人群新媒體使用差異,精準找到特定人群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時所遇到的現實痛點,精準化傳播策略會帶來更有效的受眾參與和共鳴。

郭羽副教授發佈研究結果

最後,傳播學博士生郭元明同學在方法運用意義上反思了如何調查訪問老年族群。

郭元明同學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