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學術雜誌第2期出版發行

《澳門學》學術雜誌第2期出版發行

《澳門學》學術雜誌第2期

由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主辦,澳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林廣志主編的《澳門學》學術雜誌第2期(2022年下半年刊)於近日出版發行。本期作者團隊包括:高翔、吳志良、穆欣欣、湯開建、金國平、張西平、林金水、龔纓晏、宋黎明、曹樹基、蘇精、康志傑、吳青、陳才俊、譚樹林等資深學者,以及楊迅凌、鄭劍藝、李玉馨、羅玉釵、沈曉鳴等年輕學者。

編委會頁

《澳門學》雜誌常設「文明大視野」、「澳門學新論」、「專題研究」和「澳門學學人」四個欄目及若干特設欄目。本期特設欄目「澳門學引論」推出三篇論文,從多個維度對澳門學的學科建設、學理闡釋、「史」和「實」結合等問題開展討論,對澳門學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高翔的《澳門學發展的三個要素》提出建立理論體系、推動跨學科研究、完善學科建置和課程設置是澳門學持續發展的三大關鍵;吳志良的《學術規範:澳門學學科建設的基礎》強調澳門學學科建設應確定學術規範的具體內容和技術操作,探索「澳門模式」的宏觀特徵和微觀內容;穆欣欣的《文化澳門與人文灣區》關注澳門文化內涵與灣區文化建設,體現了澳門學為澳門文化實力提升與人文灣區建設提供學術支持的現實關懷。

今年是利瑪竇進入中國內地440週年。為紀念這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進程且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追憶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事跡與貢獻,「文明大視野」欄目推出《天主教中國化的開拓者——紀念利瑪竇進入中國內地440週年學術筆談》,邀請了湯開建、金國平、張西平、林金水、龔纓晏、宋黎明等著名學者就利瑪竇入華傳教的相關問題提出若干新史料與新認知。該欄目其他論文亦頗具新意。曹樹基的《早期中西方傳染病防治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梳理了早期中西方傳染病防治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當今後疫情時代的傳染病防治提供歷史借鑒;蘇精的《馬禮遜與馬六甲英華書院》通過馬禮遜作為馬六甲英華書院的創辦者、募款者、決策者和教學者四重身份,闡釋馬禮遜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創建與經營中的貢獻;康志傑和吳青的《中國天主教女修會服飾特色分析——以天主教中國化為視域》則聚焦學界鮮有人涉及的天主教貞女與修女之服飾類型,從一個側面反映天主教中國化的歷程。

「澳門史新論」收錄四篇研究論文。陳才俊的《澳門與中國早期現代化萌芽》以開闊的視野和獨特的視角,提出中國早期現代化在鴉片戰爭前已在澳門萌芽的新見解;譚樹林的《朝讀四書暮吟詩——羅明堅中文能力考述》指出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以相當出色的中文能力,開創了中西典籍互譯和「天學詩」創作的先河;楊迅凌的《從澳門到北京——荷使初訪中國內河航綫圖考釋》通過比對多幅古地圖,考證了荷蘭首次遣使訪華所經內河航線的地理信息和歷史作用;李玉馨的《二戰期間鏡湖醫院與英國領事館的醫療合作》則探討了英國駐澳門領事館在二戰時期的醫療困境及其與鏡湖醫院合作的具體過程與歷史意義。

專題欄目「華人社會史」以新史料、新視角對澳門華人社會展開討論。湯開建的《通事、買辦與行商——鴉片戰爭前活躍在廣州貿易中的香山商人》探尋了以通事、買辦和行商三種不同角色參與清代廣州貿易的香山商人蹤跡;金國平的《澳門「隱形殷商」梁有興及其家族考述》挖掘了被歷史「掩埋」的19至20世紀澳門華人富商梁有興及其家族;羅玉釵的《盧湘父與盧九家族的鄉紳形象構建》論述了近代鄉紳盧湘父通過纂修族譜為澳門盧九家族塑造家族形象的過程;鄭劍藝的《圍里:近代澳門華人居住空間的形態及其變遷》則發現了澳門圍里與澳門歷史城區的高度重疊,是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形態的例證。

「澳門學學人」欄目沈曉鳴的《黃鴻釗的澳門學研究及其貢獻》,回顧黃先生在澳門學研究的成就與貢獻,以此紀念他對澳門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前輩學人。

澳門學是以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為對象,探尋和建構澳門文化價值和知識體系的綜合性、國際性學科。澳門學致力闡釋澳門歷史文化、社會形態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發展模式及其對人類文明互鑒的意義和價值。《澳門學》雜誌是澳門學研究成果的發表平台,是澳門學青年學者的學術園地,是澳門學學術共同體的心靈家園,自創刊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海內外學界同仁賜稿,攜手推進澳門學的發展。

刊物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