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都迪:澳科大是我最好的选择

采访:聿安

整理:黄莹 莹琪

林都迪小档案:

2008届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

2011届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国内知名互联网服务平台36氪联合创始人、董事

澳科大,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2004年初入大学之时,商学院的石贵成老师曾问起同学们对于澳科大的感受,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答案是:我很喜欢这所学校,我认为澳科大就是我当时最好的选择。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清楚自己能做什么选择和能有哪些选择。高考之后,无论是在国内上大学,或者是去国外大学深造,这些对于那时的我都是不理想的,最后,我选择了来到澳门,来到了澳科大。

本科毕业后,我到深圳的一家投行证券公司做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负责某女装品牌在创业板上市的工作。那是我比较痛苦的一年,初入职场的我觉得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匹配不了想做之事,时常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后来,我就决定再回到澳科大读MBA,充实自我。

在研究生招生面试上,再次遇到石贵成老师,他对我的出现表示讶异,毕竟我在本科四年中一直致力于做更多实践型的事,几乎没有人认为我会再回大学读书。当时,我告诉石老师,走出校门才深感自己在专业内容的不足之处,本科学习营销学方向的我在金融方面的学问有所欠缺,所以硕士阶段,我选择了财务学方向作为补充。

自由,是澳科大给我最大的启示

也许很多人会喜欢北京、上海那种大城市,但我特别喜欢澳门这个被本地人称为“澳门街”的地方。有趣的是虽然它很小,然而整个社会的形态非常健全。我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六年就如同身处一家小公司,有机会亲眼见证,乃至亲身参与各个业务部门发生的事情。假如换成在大城市,个人就好像成为了大公司里一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也许并没有太多机会能参与不同环节的实践。

很多内地的大学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会将新校区设立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郊区,让学生四年的生活学习都囿于此地。国外的大学则不同,教学楼往往和整座城市融为一体,没有围墙,大学的状态就是生活的状态。我一直十分认同澳科大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在校外居住的政策,大学主动让学子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观念无疑具有前瞻性。

澳科大一向强调精神的自由,在这里呆久了你就能体验到自由的真谛——从入学到毕业,没有一场活动是大学强制你必须参加的,同时也会存在很明确的边界让你知晓自由的范围。我从小到大不是一个太遵守陈规的人,高中时有些活动不愿参与却被强迫,感到学校这样处事有问题,而澳科大告诉我保持如是审视的态度是合理的。这对我后来的前行道路带来了深刻影响,包括工作,我也不曾放弃追求自由,任务完成以后的其他时间都由我随心支配。

澳科大六年的培养,是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

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

在我看来,并非做生意即可称为创业,“创业”一词应当是指用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理念去经营,看似是简单地做生意,实则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比如滴滴打车,原本需要你在马路边招手,现在一出门已经有车在外等候,为你节省了时间,提供了便捷,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模式。再比如bilibili,构建出一个将动漫爱好者集合到一起的视频分享网站,满足人追求快乐的天性,大大缩减你查找这类资源的时间,这也是一种行为方式的变化。因此,创业和做生意一定要区分开。

在我眼中,大学生创业其实挺不靠谱的,因为学生离开校门前几乎始终处在象牙塔内。少数获得成功的原因,差不多都可以归功于他/她在校期间一直与外界保持密切交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收集信息,从而有能力细分领域,或者全盘思考。目前,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给予每一个公民的是创业的机会和权利,但并没有鼓动全部人都去创业,更强调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自由。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务必结合自身情况谋划未来,创业只是选择之一。

给学弟学妹的创业建议

全面的思考期和筹备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从个人到团队再到打算进入的行业,逐步进行深入的思索。企业有竞争壁垒,人也有门槛壁垒,你需要发掘在整个行业中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才具备的技能。对于定位,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很懂互联网这种新工具的同时,又对传统的模具业知之甚详。他/她就应该成为模具业中精通互联网操作,以及互联网行业中专精模具知识的人。两个不同的行业之间先天存有一道沟,当这道沟足够大而创业者选择的细分市场足够小时,他/她必然作为了行业出现交叉之后避不开的纽带。如果得以避开或替代,说明定位还不够准确,则需经常反问自己:“为什么非得要我呢?”一般的创业者总是懒于思考企业成长背后的问题,不做整个行业的细分,没有完整的市场调查,长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这是非常可怕的。

客观的判断力和决策客观判断力从信息收集和累积开始,不错过行业内主流媒体每一篇有实质内容的文章,其他行业的重大讯息也需要浏览,所有的见解和想法都应该基于信息,对比大量的素材进而作出合适的决定。信息不完全是无法决策的,必须通过多读书、多上网在大脑中储备庞大的信息量来支撑。

后记

林都迪校友于日前返回母校于“格物”创新创业讲坛发表“如何做好一个合伙人——《36氪》模式、创业方向、融资”演讲,吸引了众多校友及在校生参加,座无虚席,更有校友专程从外地飞抵澳门。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聊起了去年10月,身为36氪联合创始人的林都迪,作为四名创业者代表之一,在全国双创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上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切接见的事,他谦虚地认为与李彦宏、雷军等企业代表相比,自己只能算是其中的草根。

“总理比较重视36氪,可能是源于我们本身创业服务类的业务符合政府政策的需求。其余很多传统产业发展良好,只是相较而言普惠能力略显不足。一家企业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主要取决于本身的发展定位。以挣钱数量为目标的话,我觉得这还只是停留在做生意的层面。36氪没有在经营早期就宣称打算赚多少钱,而是普惠性地服务其他企业。就像我们的slogan(口号)——让创业更简单,这亦吸引到许多有同样理念的人来关注加入,大家奔著同一理想去努力实践。”林都迪如是说。

客观的自我定位,在每个人生阶段作出最好的选择,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林都迪校友的分享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世间机遇千千万,最合适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

2015年10月,在全国双创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上,

林都迪校友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