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为医, 愿作春泥
——澳科大校友何启东医生的故事

何启东

澳门科技大学 中医药学院2006届中医药学士

科大医院 中医师

何启东2006年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是澳科大建校后第二届中医药学士。2007年被派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2008年11月起跟诊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徐凯教授、吴万垠教授、张海波教授、李柳宁教授,学习中药与针灸。自2006年9于科大医院工作至今已12年,以内科、针灸为主,专攻肿瘤方向。2018年考取国家执业医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头几届的医学生是眼看著澳科大经历风雨后茁壮成长的。我们算是澳科大医学生的一批‘先行者’,一步一步走来为中医药学院的发展打下基础。澳门中医只能用纯中药的关係,运用中药对比内地医生会有另一层体会。我个人认为从医应兼顾西医、中医两方面的学习,中医知识是我们的根本,西医知识是与患者及现代医学沟通的桥樑。母校中医药学院的成立,极大影响了澳门中医业的发展与模式。如中药颗粒、真空袋包装代煎中药、专科制度等。”

何启东(左前排第六)大学时期参与义工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何启东深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实习和进修,他表示获益匪浅,受益终身。譬如诊治与处事方式在前辈们身体力行的影响下逐渐成型。“特别是进修,进修时是带著任务去的,督促自己在短时间内读大量医书,跟随经验丰富的医师出诊时学习更多技能。比起医生我们更多地是担任学生的角色,起初对于该做什么很懵懂,后来在老师和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与耳濡目染中迅速成长。我们这一届学生从学习、实习至进修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母校中医药学院探索和完善教学模式。”

何启东参加澳门MGM长者日(2010年)

汲取养分,回馈社会

对于从医至今的收穫与成长,何启东感慨到:“最初选择中医是由于少时脾胃不好,想学医自医,也恰巧发现学习中医的过程本质上也是自己所喜欢的解题、挑战的过程。刚毕业时看病诊治可能比较固定死板,会向身边有经验的年长医师讨教,自己在诊治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自我改进,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每一天都有进步。另外,中医讲究‘应时、应地、应人’。所以会建议当地患病的患者,看当地医生更为合适,一方水土一方人,当地医生会对当地人的体质、当地气候更为了解,用药会比较符合当地的需要。”

何启东受邀为濠江青年会《养生汤坊》中医讲座作主讲嘉宾(2012年)

何启东工作繁忙,但仍持续出席本澳不同媒体的保健类节目如澳门电台的健康频道、澳广视的澳门早晨、健康有美丽与家家百子柜等,向市民普及中医药与保健知识。何启东认为:“教学相长,进行科普的同时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有的药材因为昂贵,或只用于罕见病会不常使用。普及知识前,我都会事先都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在讲答的过程中,会对少见的药材更加了解。有时也有意外的收穫,有个观众问鹿角打碎熬製而成的胶能不能补钙,我研究后才了解原来这个药材有此妙用。”

何启东(右)主讲中医药防治肿瘤特色(2010年澳门行政公职局活动)

无心插柳,亦愿作春泥护花

何启东起初一心想去消化科,机缘巧合下进修时被安排至肿瘤科。工作以来,何启东同不少患者结下深厚情谊。对此他感触极深:“肿瘤患者与其他病人不同,他们会觉得生命愈来愈短,负面情绪比较多,我们需要不断加以安抚,给他们恢复健康的信心,帮助他们重建积极生活的态度。看到患者病情好转时,我们更是感到由衷地高兴。与西医相较,西医会告知患者确切的剩馀时间,而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于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感受。我们都会鼓励患者积极治疗,遇到病势无法扭转的患者,更是不遗馀力为他们争取多一点留存的时间。行医十二年,个人对于生命本身的看法也越来越豁达,愈发觉得人生无常。尤其是当个别患者朋友的离世消息经由家属传来告知,非常痛心,这种时候我都劝慰自己逝者已矣,要调整心态面对新的患者。” 回忆患者故去往事,何启东眼眶湿润,几近哽咽。我们感歎医者能如此以情投入,令人景仰。

何启东毕业时于澳科大校园留念(2006年)

何启东还对当年的老师们表达了敬佩与感激。“我们是比较幸运的,相对来说那时学生少。现在的年代不同,面对的挑战也不一样。现在学弟妹们面临的是如何立足的挑战。”如今渐有更多学弟妹入职科大医院,何启东作为“大师兄”儘管工作忙碌,对于实习的学弟妹亦会不吝赐教。“透过母校中医药学院的影响,现今本澳的中医药行业发展越来越全面,人们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学弟妹将来行医时有愿作春泥护花的精神,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带给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