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无界的世界,固守心中的自我
——访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余秋雨教授

採访:聿安 整理:黄莹

余秋雨: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代表作品:

《中国文脉》、《山河之书》、《文化苦旅》、《君子之道》、《千年一歎》、《行者无疆》、《山居笔记》、《君子之道》、《冰河》等。

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亦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从“当前值得关注的几个文化课题”、“现代艺术的关键问题”、“中国文脉”、“君子之道”、“友情、名声和虚伪——再论中国古代的君子之道”、“寻找远方的自己”,到“当代禅宗思维”,近年来,几乎每年他都会为澳科大学子带来专题演讲,每次都是澳科大校园的一场文化盛事,座无虚席,人潮鼎沸,今年更是首次以线上直播的形式让更多场外的朋友同时分享,直播期间收视人数超过2万人次。

讲座之馀,余教授与校友总会分享了他担任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六年间的研究历程。

研究填补空缺 文字记录世界

被问到每次在澳科大演讲的选题,是基于怎样的心情时,余教授表示,无论是以讲座或澳科大学报的不同载体,以口头表达或文字的不同形式,他都希望在第一时间与澳科大学子分享自己当下的思考与研究,因为那往往为当代社会迫切需要又较为匮乏的范畴,如“中国文脉”、“君子之道”等等。

回忆当年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由于当时研究中国百年血泪是热潮,他观察良久,觉得在控诉百年的血泪同时,更应该去寻找千年的辉煌,寻找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他去到甘肃寻找公元七、八世纪的记载,从而发现了许多当今社会所缺漏的东西。在他看来,他所著书籍能受到如此欢迎并不是因为书中描述了中国的荣耀,而是记录了一些中国人需要记忆的东西:不仅要记忆血泪,还要记忆千年的辉煌。

从那时起,他所作研究都试图对社会上迫切需要的话题进行补充,如《当前值得关注的几个文化课题》便是对当代遇到的复古主义问题的回答;《中国文脉》则记录了最值得中国人记忆的文化;如果说《中国文脉》只是讲文化现象,那麽《君子之道》就是讲人格上所需要注意的东西。他认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人不应作低层次的解读,而是应该用更高站位的见解来回答现今遇到的问题。

在写完《文化苦旅》一书后,他很快又开启了新话题的探究,开始寻找世界上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关係,另一著作《千年一歎》亦由此诞生。而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对比,于是他又撰写了《行者无疆》,对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进行了比较。

谈及此次为澳科大学子介绍禅宗、宗教文化,他认为这是当前社会所需,也是大家会感兴趣的话题。“比起去吸引大家的目光,我更注意的是中国社会所缺少的、现时迫切需要的东西。”余教授表示,一个话题的展开,虽然无人能够提供最终的答案,但如果有人试图做出一点回答,这将会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而产生思考的热潮。

就这样,一路走来,不断地寻找自己的逻辑,只是记录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结缘澳科大 再续佳话

余秋雨教授于2010年担任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院长,2016年9月起荣膺为学院荣誉院长。对此,他表示这是一种荣幸。他认为澳门科技大学凭藉其地域、文化优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挥了独特的填补作用。内地高校选择多,人才汇聚,但改革进程势必漫长;欧美学校虽好,但在距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我们相距甚远,而澳科大恰恰在这两个方面产生了很好的平衡。

在他看来,当一个庞然大物需要改革时,需要有一个轻巧的地方做出示范。体制性的教育改革则需要在境外,例如在澳门这样距离近而体制不同的地方做示范。因此,澳门科技大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地位已超过了它的体量。余教授认为澳科大能在短短几年就跻身到受人关注的优秀教育机构前列,已相当了不起。

自加入澳科大以来,余教授一直把他的前沿思维在这裡与师生分享。谈到与人文艺术学院的博士新生见面时,了解到有辞去工作重返校园读博的,也有放弃英国名校录取选择澳科大的,余教授表示这些学生的求学经历及缘由,亦为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考,往后他将继续通过小型沙龙的形式为澳科大在校学生的学习及毕业论文给予指导。

余教授觉得与澳门科技大学的缘分实属奇妙,在他未加入澳科大之前已与大学结缘。虽然现在转换了一个身份,但对澳科大的这份感情将一直存在。

寄语澳科大学子

採访的最后,余秋雨教授将“笑看无界的世界,固守心中的自我”寄语澳科大校友及在校学生。他鼓励大家多出去走走,亲身了解这个世界,并希冀大家要坚持辽阔的眼光,拥有无界的世界,心中保有君子的固守,即要有小的固守,亦要有大的视野。

余秋雨教授与校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