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無界的世界,固守心中的自我
——訪人文藝術學院榮譽院長余秋雨教授

採訪:聿安 整理:黃瑩

余秋雨:

中國著名文化學者,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榮譽院長

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代表作品:

《中國文脈》、《山河之書》、《文化苦旅》、《君子之道》、《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山居筆記》、《君子之道》、《冰河》等。

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亦是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榮譽院長。從“當前值得關注的幾個文化課題”、“現代藝術的關鍵問題”、“中國文脈”、“君子之道”、“友情、名聲和虛偽——再論中國古代的君子之道”、“尋找遠方的自己”,到“當代禪宗思維”,近年來,幾乎每年他都會為澳科大學子帶來專題演講,每次都是澳科大校園的一場文化盛事,座無虛席,人潮鼎沸,今年更是首次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讓更多場外的朋友同時分享,直播期間收視人數超過2萬人次。

講座之餘,余教授與校友總會分享了他擔任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六年間的研究歷程。

研究填補空缺 文字記錄世界

被問到每次在澳科大演講的選題,是基於怎樣的心情時,余教授表示,無論是以講座或澳科大學報的不同載體,以口頭表達或文字的不同形式,他都希望在第一時間與澳科大學子分享自己當下的思考與研究,因為那往往為當代社會迫切需要又較為匱乏的範疇,如“中國文脈”、“君子之道”等等。

回憶當年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一職,由於當時研究中國百年血淚是熱潮,他觀察良久,覺得在控訴百年的血淚同時,更應該去尋找千年的輝煌,尋找中國人感到自豪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於是他去到甘肅尋找公元七、八世紀的記載,從而發現了許多當今社會所缺漏的東西。在他看來,他所著書籍能受到如此歡迎並不是因為書中描述了中國的榮耀,而是記錄了一些中國人需要記憶的東西:不僅要記憶血淚,還要記憶千年的輝煌。

從那時起,他所作研究都試圖對社會上迫切需要的話題進行補充,如《當前值得關注的幾個文化課題》便是對當代遇到的復古主義問題的回答;《中國文脈》則記錄了最值得中國人記憶的文化;如果說《中國文脈》只是講文化現象,那麼《君子之道》就是講人格上所需要注意的東西。他認為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人不應作低層次的解讀,而是應該用更高站位的見解來回答現今遇到的問題。

在寫完《文化苦旅》一書後,他很快又開啟了新話題的探究,開始尋找世界上其他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另一著作《千年一歎》亦由此誕生。而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對比,於是他又撰寫了《行者無疆》,對中國與歐洲的文化進行了比較。

談及此次為澳科大學子介紹禪宗、宗教文化,他認為這是當前社會所需,也是大家會感興趣的話題。“比起去吸引大家的目光,我更注意的是中國社會所缺少的、現時迫切需要的東西。”余教授表示,一個話題的展開,雖然無人能夠提供最終的答案,但如果有人試圖做出一點回答,這將會引發大家的討論,從而產生思考的熱潮。

就這樣,一路走來,不斷地尋找自己的邏輯,只是記錄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了解。

結緣澳科大 再續佳話

余秋雨教授於2010年擔任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院長,2016年9月起榮膺為學院榮譽院長。對此,他表示這是一種榮幸。他認為澳門科技大學憑藉其地域、文化優勢,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格局發揮了獨特的填補作用。內地高校選擇多,人才匯聚,但改革進程勢必漫長;歐美學校雖好,但在距離、體制、文化背景等方面與我們相距甚遠,而澳科大恰恰在這兩個方面產生了很好的平衡。

在他看來,當一個龐然大物需要改革時,需要有一個輕巧的地方做出示範。體制性的教育改革則需要在境外,例如在澳門這樣距離近而體制不同的地方做示範。因此,澳門科技大學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地位已超過了它的體量。余教授認為澳科大能在短短幾年就躋身到受人關注的優秀教育機構前列,已相當了不起。

自加入澳科大以來,余教授一直把他的前沿思維在這裡與師生分享。談到與人文藝術學院的博士新生見面時,了解到有辭去工作重返校園讀博的,也有放棄英國名校錄取選擇澳科大的,余教授表示這些學生的求學經歷及緣由,亦為他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啟發與思考,往後他將繼續通過小型沙龍的形式為澳科大在校學生的學習及畢業論文給予指導。

余教授覺得與澳門科技大學的緣分實屬奇妙,在他未加入澳科大之前已與大學結緣。雖然現在轉換了一個身份,但對澳科大的這份感情將一直存在。

寄語澳科大學子

採訪的最後,余秋雨教授將“笑看無界的世界,固守心中的自我”寄語澳科大校友及在校學生。他鼓勵大家多出去走走,親身了解這個世界,並希冀大家要堅持遼闊的眼光,擁有無界的世界,心中保有君子的固守,即要有小的固守,亦要有大的視野。

余秋雨教授與校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