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院长出席澳科大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说明会

《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2019年第18期(2019年5月6日)刊登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第51/2019号批示),在澳门科技大学设立“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该课程是澳门历史上首次开设的以中国史、澳门史为主干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学位名称与国家教育部相关专业及学位名称相衔接,且符合国际规范(中文:历史学博士;英文:Doctor of Philosophy in History)。

6月3日上午,澳科大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举办“回归以来澳门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暨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说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余新华,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等出席会议。

回归以来,澳门历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一支研有所长的专业研究队伍,成立不少专门研究机构。澳门历史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基本成型,澳门历史研究的话语权已悄然回归,以澳门学为引领的本土知识体系正在建构。重视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已成为近年来特区政府文化教育范畴的施政重点。2017年,特区政府在澳门基金会成立“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弘扬和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推动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被列为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之一;2018年,新编历史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内容。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成为澳科大新的学术增长点,近年来在澳门学、澳门历史地图、全球史与澳门、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旅游博彩史、海洋史等领域取得丰富成果。研究以唐廷枢为核心的近代历史人物、近代香山(澳门)与中国近代化的专门机构“唐廷枢研究中心”成立,成为国内外首个以“唐廷枢”命名的学术机构。目前,正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澳门经济社会史、旅游及博彩史、海洋史、唐廷枢与近代中国等的研究。

澳科大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以中国史、澳门史为研究方向,由必修科目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世界史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澳门史等5门,选修科目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澳门经济史、澳门社会史等4门,学术专题项目10次及学位论文1篇等内容构成,合计38学分,以中英双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学生修业期3-6年。

与会专家认为,澳科大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开设,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史、澳门史的研究、教育和传播,将澳科大历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相比国内外其他同类课程,澳科大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具有以下特色:首次将中国史、澳门史纳入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结构;第二,以学术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国内外培养方式之优长;第三,课程编排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且将历史学发展规划融入博士生培养过程;第四,师资力量雄厚,配置了一支人数较多、结构均衡、知名度高及来源地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翔院长在讲话中祝贺澳科大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开设,高度评价澳科大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方面的学科发展和学术探索。他表示,中国历史研究院将大力支持澳门特区历史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入研究、弘扬和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推动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建议该课程可以将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与“爱国爱澳”教育相结合,探索中国历史叙述中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历程,促进澳科大历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一国两制”新实践,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陈于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处长李初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处处长杨海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干部陈乐、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汤开建、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凭、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澳门大学《南国学术》总编辑田卫平、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理工学报》副总编辑陈志雄、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陈树荣、澳门特区政府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李业飞、澳门培正中学中华文化馆主管钟春晖、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长赵殿红、研究人员于元元等。

该课程即日起开始招生。有关详细信息,可登陆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官方网页(https://www.must.edu.mo/cn/iscr/programme)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