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教授主讲“牛津藏马士曼文献与‘二马之争’”

12月5日下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举办“澳门学系列讲座”第二场,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主讲,讲题为“牛津藏马士曼文献与‘二马之争’”。社文所林广志所长、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田卫平总编辑、中山大学历史系赵立彬教授、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理工学报》陈志雄副总编辑、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吴玉娴助理教授、社文所赵殿红副所长、社文所国际关系、历史学博士研究生等师生出席讲座。

马敏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博览会史、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史、辛亥革命史。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出版和主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马教授讲述了自己赴英国牛津、印度塞兰坡等地收集马士曼(Joshua Marshman)资料的过程。他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牛津藏马士曼文献的发现,学者们在基督新教对华传教史研究中突破马礼逊为“第一人”的成说,将视域扩大至印度,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新进展。马教授在讲座中通过介绍马士曼文献的内容及其研究成果,揭示了新教早期传教史上马士曼与马礼逊围绕第一部汉译《圣经》、第一部英译《论语》、第一本中文语法书、第一本铅活字中文书籍的争论。同时讨论了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化新教对华传教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马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往纵深发展,关键还是要通过继续发掘新的史料,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全球化研究与地域研究、文本研究与语境研究等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