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教授主講“牛津藏馬士曼文獻與‘二馬之爭’”

12月5日下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舉辦“澳門學系列講座”第二場,邀請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教授主講,講題為“牛津藏馬士曼文獻與‘二馬之爭’”。社文所林廣志所長、澳門大學《南國學術》田衛平總編輯、中山大學歷史系趙立彬教授、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理工學報》陳志雄副總編輯、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吳玉嫻助理教授、社文所趙殿紅副所長、社文所國際關係、歷史學博士研究生等師生出席講座。

馬敏教授現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校長、黨委書記。兼任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第七屆學科評議組(中國史)召集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歷史)評審組成員、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等。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中國近現代博覽會史、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史、辛亥革命史。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擔任客座研究員、訪問學者。出版和主編學術專著2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00餘篇,學術成果多次獲獎。

馬教授講述了自己赴英國牛津、印度塞蘭坡等地收集馬士曼(Joshua Marshman)資料的過程。他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牛津藏馬士曼文獻的發現,學者們在基督新教對華傳教史研究中突破馬禮遜為“第一人”的成說,將視域擴大至印度,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新進展。馬教授在講座中通過介紹馬士曼文獻的內容及其研究成果,揭示了新教早期傳教史上馬士曼與馬禮遜圍繞第一部漢譯《聖經》、第一部英譯《論語》、第一本中文語法書、第一本鉛活字中文書籍的爭論。同時討論了如何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深化新教對華傳教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馬教授認為,要進一步推動這一學術領域往縱深發展,關鍵還是要通過繼續發掘新的史料,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將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全球化研究與地域研究、文本研究與語境研究等更好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