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锦强博士主讲“澳门与外销瓷-从澳门发现的一块瓷片谈起”

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赵殿红副所长(右)向马锦强博士赠送纪念品

4月26日下午,由澳门基金会赞助、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主办的2021年第7场“澳门社会”系列讲座邀请马锦强博士主讲“澳门与外销瓷-从澳门发现的一块瓷片谈起”。

马博士首先从岗顶发现的一块瓷片讲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澳门的城市发展,在不同地点出土了大量明代晚期的瓷器残片。这批出土瓷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1994年出土于澳门岗顶,这里是澳门早期货物起卸的一个重要港口区域,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及各大博物馆的传世品,这类风格的瓷片在陶瓷史上称之为“克拉克瓷”,“克拉克”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巨舶”,指的是葡萄牙的贸易船,这批瓷片现收藏在澳门博物馆,约三千多片;另一部分于老区(内港一带)收集的,是澳门当年另一个货物进出口的地方,现收藏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约有一千多片。将澳门出土的瓷片与考古发掘、水下沉船瓷器、欧洲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作对比后可以发现,这些瓷器产自晚明时期的景德镇。晚明时期是葡萄牙人在澳门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黄金时期,澳门在当时是远东地区重要转口港之一,大量货物如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从中国内陆的生产地运往澳门转运,因瓷器在转运装卸过程中易碎,它们便被人们丢弃在澳门港口沿岸一带或直接投入海中,后来,澳门因应城市发展,填海造地,沿海变成内陆,因此,翻开旧区土地时会发现大量的瓷片。

马博士总结,这些瓷片的时代与澳门的变迁相适应,从一片瓷片可以看到澳门当年的兴衰。澳门的海岸线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珠江所带来大量沙泥自然冲积所造成;二是人工填海造成。澳门填海,使临海地区变成内陆,据同治七年(1868年)碑志记载称填海的地方是澳门的西岸沿中部向南至妈祖庙的海岸,包括其中的十月初五街、草堆街、关前街、营地大街、大街等地方,这些地方原为近海之地,后因填海而成为陆地。澳门所发现的青花瓷器残片见证了昔日澳门繁华的一页,也印证了澳门在中西贸易史中的角色。葡萄牙人以作为明朝商货集散地的澳门为中转站,独占亚洲贸易市场,富甲一方,这情况一直持续到荷兰人的出现。他指出,澳门自回归后,博彩旅游业带动澳门走向兴旺,完全改变了澳门的经济面貌,但单一收入来源是危机所在,应当以古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改变产业单一化,城市才能长治久安。

本场讲座吸引来自国际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商学院、资讯科技学院等二百多名学生参与。在互动交流环节中,许多学生向马博士发问,气氛热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自2010年起定期举办“澳门社会”系列讲座,邀请澳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莅校演讲,该系列讲座至今成功举办过百场,已成为全校性、品牌性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