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艺主讲“澳门内港:发展历程与形态景观”

9月23日下午,由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及通识教育部主办的2021/2022学年第1场“澳门社会”系列讲座邀请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学课程主任郑剑艺助理教授主讲“澳门内港:发展历程与形态景观”。

郑剑艺首先介绍内港作为澳门传统商业核心区,起初是由港口贸易发展起来的,指出内港没有明确的行政边界,分别由华人市集区(Chinese Bazar)、司打口区(Ponte e Horta)、下环区(Praia do Manduco)3区所组成,形成“一港三区”格局。内港发展分为四个形态时期:初创期(1557-1840),疍民上岸是内港的起源,形成了一港三区的基本形态框架;成型期(1841-1900),殖民统治与华商崛起是内港发展的动力,内港实现了三区融合,葡式规划与中式住区并置;变革期(1901-1980s),工业化与商业繁荣是推动变革的动力,新马路区不仅对内港城市肌理产生切割,也引入新建筑立面和类型;衰退期(1980s至今),产业转移与空间竞争下,内港无序发展,表现在地块的自由合并、地块休耕、建筑高度的增长、建筑风格的平庸化。

郑老师通过比较澳门内港与英国城镇传统商业核心区纽卡斯尔(Newcastle),指出两者具有相同的平面格局演变方式,政治因素是商业扩张的推动力,切割式大街体现了交通引导传统城市核心区再开发。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门建设新商业核心区,内港自此保持着小地块格局,并以小型住宅为主,具有分布式、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展特色,这种碎片化居住模式恰与二战后以大型商业综合体来复苏经济、中心区居住功能较弱的纽卡斯尔的巨构化商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郑老师总结到,1840-1980年是澳门的内港时代,内港城市形态演变推动了澳门城市发展,澳门内港具有欧洲城市传统商业核心区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但出现时间较晚,程度上仅限于局部。

讲座吸引来自国际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商学院、资讯科技学院等200多名学生听讲。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自2010年起定期举办“澳门社会”系列讲座,邀请澳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莅校演讲,该系列讲座至今成功举办过百场,已成为品牌性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