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学者在世界知名学术期刊发表成果 展示月球背面浅表层结构

月球车尾部天线和玉兔二号的车辙印(左) 月球车回望嫦娥四号着陆器(右)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懿助理教授等人作为嫦娥四号核心科学家团队成员,利用玉兔二号测月雷达第一通道(中心频率为60MHz)前九个月昼的采样数据分析,首次获取了着陆区地下约50到330米深度范围的分层结构,给出了证实冯·卡门撞击坑内部发生过多期岩浆填充事件的直接证据。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徐懿助理教授

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一带的冯·卡门撞击坑中,不久释放月球车玉兔二号。玉兔二号携带了测月雷达用于探测月球车沿途地下的浅表层结构。天体的浅表层结构,是天体地质历史的体现,也是追溯行星地质演化过程的钥匙。测地雷达是一种探测天体浅表层结构的有效手段,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行星探测之中。中国即将发射的火星任务“天问一号”中,火星车也会携带测地雷达。论文通讯作者徐懿助理教授代表论文所有参与者感谢国家航天局提供的科学数据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FDCT) 提供部分资助及支援。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深度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职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全面参与嫦娥探月工程和即将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实验室也将积极参与国家后续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未来在小行星以及巨行星的探测计划,助力国家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26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