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春线上主讲“中葡关于澳门回归的谈判历程”

日前,由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及通识教育部主办的2021/2022学年第2场“澳门社会”系列讲座,邀请澳科大国际学院于会春助理教授线上主讲“中葡关于澳门回归的谈判历程”。

于会春首先介绍“澳门问题”的由来。1513年,葡萄牙人乔治·欧维治(Jorge Alvares) 作为第一位由海路来华的欧洲人,揭开了关于“澳门问题”的序幕。1535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停靠船舶,进行贸易。155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人乘清政府国力虚弱,乘机侵占澳门。其后,双方于1862年签订《中葡和好通商草约》,1887 年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此,澳门始终存在事实主权和法理主权的分离。此后,葡方一直治理澳门并把澳门划为葡领土。1976年,葡萄牙宪法始规定澳门是葡管辖下的特殊地区。

于会春指出,中葡关于澳门回归的谈判始于1979年2月中葡两国建交,当时双方曾就“澳门问题”达成原则谅解,确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定将归还中国,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将在适当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1985年,葡总统恩尼斯访华时,两国领导人就解决“澳门问题”进行了友好磋商,并同意于近期内通过外交途径就解决“澳门问题”举行谈判,自此,中葡谈判拉开序幕。于会春详述了谈判双方的代表团成员、谈判目标、工作小组的工作细节等问题;就谈判双方中的冲突与合作,如回归时间、国籍、共赢性议题等方面进行讲解。

1986年6月30日,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正式在北京举行,至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两国政府代表团在此期间共举行了4轮会谈,历时9个月,就全部有关澳门协定的文件达成了共识。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总理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8年1月15日,两国代表在北京交换了联合声明的批准书,联合声明开始生效,澳门进入了过渡时期。

于会春总结了中方谈判风格与策略:第一,准备充分,主场“作战”;第二,团结各方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第三,实质议题上坚持原则,非实质议题上高度灵活;第四,高情景结合低情景,注重发展与谈判对手的良好关系/“老朋友策略”;第五,充分利用谈判时限(人为最后时限、实际最后时限和象征时限)。葡方的谈判风格与策略则是:第一,务实,深谙小国“生存之道”—“不歧视原则”;第二,善用弱势地位,化被动为主动。于会春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外交谈判并不总是零和性质,双赢的结果是存在的,澳门回归谈判就是例子。而冲突和共同利益是整个谈判结构中互相依存的两个部份,竞争与合作也是一体两面。谈判中要坚持平等和公平原则,互相让步是解决冲突和达成协议的基础,这样有助改善全球政治的行为和品格。

讲座吸引来自澳科大国际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商学院、资讯科技学院等200多名学生于线上听讲。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自2010年起定期举办“澳门社会”系列讲座,邀请澳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莅校演讲,该系列讲座至今成功举办过百场,已成为品牌性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