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昆所长应邀参加“共享创新”科创湾区研讨会

共享创新:打造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共享创新:打造全球顶级科创湾区.jpg

2022年适逢香港回归25周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订5周年,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3周年,为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于2月28日举行“共享创新”科创湾区研讨会。

会上,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主题报告,同时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共享创新”的科创生态,以及科创湾区的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会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开幕发言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创平台。以市场为驱动的创新模式、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是大湾区最鲜明、最突出的优势。在未来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应推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创新,使得创新的知识成果能够为湾区内的公司、科研机构或是人才群体所共享利用,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产值和科学进步。大湾区内部城市定位各异以及优势互补等特点,则是为实现“共享创新”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因此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以共享共建共创为方向,发挥优秀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协同平台,从多领域构建“科创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科创生态,更好探索“共享创新”的科技发展新范式和“先强带后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以推动大湾区实现技术发展的飞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成长为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在发布报告时表示,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科技自立自强显得尤为重要。大湾区作为国家创新高地,需要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范式。为此,在新发展理念下,搭上“全球工业化末班车”,挤上“数字经济的头班车”的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探索以共享创新的科创新范式,走一条“先强带后强”新路径,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征程。

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硬件+软件”融合优势,可以以科研能力共建、科创要素共享、科创生态共创、市场应用共促为关键路径,通过携手企业、携手行业,让技术更加普惠,让创新更加简单,甚至让创造更加容易,最终在科创过程中实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湾区科创图景,成为顶级科创湾区。在共享创新的路径上,核心城市、龙头企业作为创新的关键力量,更应扛大责,就如广东江门“小鸟天堂”的榕树生态一样,龙头企业就像榕树主干,涵养土壤和水分,是创新生态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类似榕树周围万物和谐共生。

在随后的专家点评发言中,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首先指出,中美博弈是国家战略和科技力量的较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顶级的科创中心,便是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当前大湾区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在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的过程中,仍面临几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进一步加强科学和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如何依托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来创造新的科技生态;如何发展好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如何利用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并结合国际湾区的先进经验以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后发优势。

他建议,建设全球顶级的科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与国家整体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借全球、全国、全省之力,来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具体而言,便是要将香港的应用研究和金融优势、澳门的旅游娱乐优势、广州的服务优势、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以及佛山的先进制造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粤港澳紧密型科创中心的强大协调能力。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大湾区的科创环境,在科技进步、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找到动态均衡点,并作长期细致的研究和规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创新具有集聚性和开放性,空间集聚对大湾区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仍需明晰五个关系。

一是多样性和专业化。传统观点认为专业化更有利于创新,但多样性是创新的基石,产业和技术水平的多样性对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深圳的发展就是技术和产品复杂和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二是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大学与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但仅办好大学、研究机构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创新。当前被“卡脖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精益求精的工业化积淀。三是空间的一致性和区隔性。大湾区建设已经展现了空间效应,深圳企业在湾区内的供应商较多,对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城市布局,将是推动湾区共享的重要因素。四是大企业和小企业。如何把小企业的创新和大企业的突破连起来,推动龙头企业承担起“先强带后强”的关键角色作用,这是未来面临的一个重大使命。五是大湾区和长三角。在基础科学、产业发展周期、产业多样性、空间一致性等方面,大湾区和长三角都还存在一定差距,转型仍需要一定周期。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提出,应充分结合港澳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和深圳等其他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化优势,促进区域内互补短板,同时扩大共享创新的范围。

他认为,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共享创新需要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并针对其发展所需要素开展重点建设工作。在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发展要素方面,可以尝试探索科创领域的PPP模式,即政府、大学及企业的联合投资顾问公司,并以此推动大湾区11个城市的共享创新。其次,建议共同制定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发展规划,明确共享创新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策略,并制定政策及配套措施。同时,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模式研究,助力优化科创产业链中各部分的分工合作。最后,应该共同支持香港在北部都会区打造世界级的科创产业平台,既满足香港的高端就业需求,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强大湾区科创合作。

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成昆.jpg

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会计与财务金融学系系主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指出,在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中,资本的有效支持非常重要,大湾区共享创新离不开完善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对此可以研究探索多层次金融市场网络,通过科技银行、科技独角兽公司等对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大湾区两种制度的优势,例如在香港上市、在澳门发行债券,为大湾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和科技配置,助力大湾区共享创新。

就澳门来说,其产业结构单一,在疫情外部因素冲击下,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亟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韧性。他认为,澳门应当借助科技创新走廊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连接,充分利用澳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澳大、科大在横琴的载体和科研平台,深度融入大湾区创新生态,从而推动澳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认为,“共享创新”是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后,创新的更高层次和形态,对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球的创科中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共享创新”强调的创新要素、资源及成果共享理念如若在大湾区得到贯彻落实,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贯彻共享创新理念,企业与高校可共同参与到共享创新体系中,区域内产学研将得到更深度融合,在降低投入、研发等创新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成果产出效率。从地理层面,共享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将打破大湾区“9+2”城市之间的边界等创新的障碍,推进跨城市高校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中心与企业的创新合作。打破刚性的障碍,将仪器资源设备、实验室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科技资源联动统一,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共享创新”还需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活动牵头引领、创新资源配置共享等方面的领衔作用,带动更多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创新发展。

元化智能科技首席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主任孟庆虎指出,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而智慧医疗落地的痛点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困难,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大湾区内部各城市、各区域均有自身特色。因此,通过“共享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可发挥自身科研科色,并实现优势互补,解决核心技术不足等问题。同时,应进一步探索国内创新、香港制造、市场出海的源头创新及转化模式,加强内地和港澳创新合作,携手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共同打造科创顶级湾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总结中提到,实现大湾区“共享创新”,除了能力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制度建设也尤为重要,应引起重视。这里面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共享的开放制度。大湾区的开放,不光在于本身制度型的开放、产业链的开放,还在于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共享开放。二是共享的激励制度。当前各类创新活动,如科技的研发、成果的转化或是知识产权等等,都需要有激励制度的保障。回顾过去,深圳很多创新成果均是由一系列的激励制度安排带来的。政府只需发挥好其在建立创新激励制度的作用。三是共享的人才政策。人才建设对于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层次人才共享是湾区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四是共享的金融制度。应加快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金融市场,完善共享的金融制度。五是共享的产权市场。一体化建设在大湾区内部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议题。科技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综合开发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2CdLI_qNdlxtPrGbcsn9yw

联系我们

办公室:澳门氹仔伟龙马路澳门科技大学O座707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至1时,下午2时30分至6时20分

电话:(853)8897-1799

传真:(853)2871-7322

电邮:isd@must.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