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追寻理想的彼岸
——访澳科大法学院执行副院长方泉教授

采访:聿安 整理:莹琪

 

印象之中法学总是高冷神秘,法学专家总是睿智犀利,而法学女教授自然凛然正义,超凡出尘。本期科大学人将透过采访法学院现任执行副院长方泉教授,走进法学神秘园地。

方泉教授小档案:

最高学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社会职务:澳门刑事法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第十二届执委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个人专著:《犯罪论体系的演变》(独着)

《澳门特别刑法概论》(独着)

《刑法的道德界限》(四卷本独译)

 

没有坚守的坚守

2004年,方泉老师取得博士学位,加入澳科大法学院,这是她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教职,历经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岁月如歌,澳科大从填海洼地建成青葱校园,方泉从女博士成为女教授,转眼12年,是什么促成这份坚守呢?方教授说其实从没有想到过“坚守”这个词,只是在每一个当下作出选择,时间久了,回头一看,“坚守”似乎已经成就。

方教授回忆在澳科大的时光,期间难忘的人和事很多,基本都关乎大学以及学院的发展,尤其印象深刻的是10周年、15周年的校庆和院庆。很多美好的回忆是学生给予,比如每年毕业季的欢送会,那些情景她都记忆犹新;还有学生毕业之后返校看望,和她谈起自己步入社会的成长以及未来的计划,看到他们描述理想的蓝图时期许的神态,身为师长总是感到由衷欣慰。

 

刑法很温柔

方泉教授所研究的领域是刑法学和犯罪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她说,赵传的一首老歌的歌名《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就是对现代刑法的最好注脚。古代社会的刑民不分、诸法合一,导致违反法律的后果即是刑罚处罚,加之方式本身的残酷性,刑法往往给人比较刚性和冷硬的刻板印象。然而在现代社会,刑法规定和约束著国家的刑罚权,是保护人们——无论是守法者,还是犯罪者——最低权利不被侵犯的大宪章。顶着过去恶名的刑法,其实是其他法律背后的守护者,是维护社会基本伦理和基本安全的最后一道法律防线。

当初选择刑法学和犯罪学,有误打误撞的因素。本科工科出身的她,到研究生阶段与法律结缘,随着学习、研究,后来还要将之教授给学生,对这个领域的喜爱之情日渐浓厚。方教授表示自己充满感恩,毕竟把时间花在有兴趣的事情上是很幸运的事情。

 

法律+”的法治时代

说起法学院的课程设置,方泉教授谈到,在研究生课程方面,法学院的博士课程是全专业设置模式, 硕士课程的设置在选择性、专业性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也颇具优势。其中,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属于老牌课程,招生稳定;国际经济与商法硕士近几年也形成了持续上升的招生规模;刑事司法硕士是在走访有关机构,了解相关需求后开设的课程,近年发展良好,学生综合素质较高。除了法学硕士之外,其它四个硕士课程都不以法学学士为报考的前置学历要求。方泉教授认为,法律这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需要知识,需要能力,也需要人生的体验。开设一些不需要法学前置学历的专业硕士课程,可以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如果说当下我们身处需要“互联网+”的网络时代,那么同样,我们也正身处需要 “法律+”的法治时代。

至于本科课程,则是对“一国两制”原则的映射:澳科大法学院同时教授中国法和澳门法同一部门法开设讲授不同法域的两门课程,成为华人地区独有的一种模式。

成为真正的法律人

坊间有传方泉教授是一位“杀手”老师,从这位老师手中得到一个A,是求学生涯的一项荣誉;但是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学生希望得到她的指导。由此看,似乎严师与受欢迎度并不矛盾。方教授笑言,“杀手说”恐怕是戏谑之辞,她一向以知识点的掌握为评分标准,从不刻意给低分,用她的话说,“分数都是学生自己挣的”,得分高不必感谢她,得分低不必埋怨她。

那在这位高人气的法学教授心中,法学生将具备怎样素质和能力呢?方教授说她曾经在迎新活动上对学生说过这么一段话:“你们选择了法学院,何其幸运,因为现在是法治时代;你们选择了法学院,何其不幸,因为心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需要长期努力方可实现的理想,以个人生命之短,一定会时时感到无力。”而从法学生成长为法律人,这中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表层来看,法学生需要掌握体系性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反思、批判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并最终体现到法律实践中。深层次的要求则是内外兼修,要有一颗法律人的公平正义之心,学习法律,绝不是为了做一个精致的法律的投机者和破坏者。不认同这一点,或许可以成为法律职业人,但却成为不了一个真正的法律人。跨入法学院的每一个学子,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懂得坚守,把人生的旅途过得更贴合本心。

采访结束时,方泉教授将康德的一段话送给访者,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或许这就是方泉教授追寻法律人理想彼岸的原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