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东教授主讲“方寸之痕天海间:以印章印迹为视角的文献收集与利用”

5月11日晚,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冷东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受邀参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长风系列学术讲座”,主讲题目为《方寸之痕天海间:以印章印迹为视角的文献收集与利用》。

讲座主要分为问题缘起、文献来源、阶段成果、价值意义和前景展望5个部分。冷东教授首先讲述了其研究团队赴英国收集十三行档案的收获,并重点介绍了从中发现的“外洋会馆图记”篆文图章和多家行商的印章、集体签字、花押等。在对档案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后,他认为“外洋会馆图记”应是十三行商会组织的公章,且只有在制度性、决策性、仲裁性的文书上需盖此公章。此公章的发现还证明了狭义“十三行”的成立时间为1760年(外洋行的成立时间),并引申出“外洋行”是清代“十三行”的正名和大名,“十三行”只是俗称和小名。

除了英国之外,冷东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在美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葡萄牙等欧美各国收集文献档案的情况和研究成果。这些国家在清代与广州、澳门有贸易往来,保留有大量与两地相关的档案。通过对这些档案中的印章印迹进行整理研究,发现了几十家在前人研究中未曾载录的行商、大量参与中西贸易的散商,以及同期的外国组织;补充了对清代广州、澳门各级官府的行政变化的研究;等等。

以上述内容为切入点,冷东教授还介绍了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中文档案、英国国家档案馆藏中文档案(FO1048、FO931等系列)、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怡和洋行中文档案(G系列)中的印章印迹收录情况,分析了印章印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商帮组织、贸易体系、规则制度的发展变化所具有的突出作用,总结了现有文献档案整理和研究的不足。最后,他强调了印章印迹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应把印章学纳入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术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在印章学方面的训练。

本场讲座吸引院校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师生与冷东教授积极互动,讲座在融洽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长风系列学术讲座”每年举办80余场,持续输送学术研究精品内容,受院校师生欢迎,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品牌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