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東教授主講“方寸之痕天海間:以印章印跡為視角的文獻收集與利用”

5月11日晚,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冷東教授作為主講嘉賓,受邀參加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長風系列學術講座”,主講題目為《方寸之痕天海間:以印章印跡為視角的文獻收集與利用》。

講座主要分為問題緣起、文獻來源、階段成果、價值意義和前景展望5個部分。冷東教授首先講述了其研究團隊赴英國收集十三行檔案的收穫,並重點介紹了從中發現的“外洋會館圖記”篆文圖章和多家行商的印章、集體簽字、花押等。在對檔案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後,他認為“外洋會館圖記”應是十三行商會組織的公章,且只有在制度性、決策性、仲裁性的文書上需蓋此公章。此公章的發現還證明了狹義“十三行”的成立時間為1760年(外洋行的成立時間),並引申出“外洋行”是清代“十三行”的正名和大名,“十三行”只是俗稱和小名。

除了英國之外,冷東教授進一步分享了在美國、法國、荷蘭、瑞典、丹麥、葡萄牙等歐美各國收集文獻檔案的情況和研究成果。這些國家在清代與廣州、澳門有貿易往來,保留有大量與兩地相關的檔案。通過對這些檔案中的印章印跡進行整理研究,發現了幾十家在前人研究中未曾載錄的行商、大量參與中西貿易的散商,以及同期的外國組織;補充了對清代廣州、澳門各級官府的行政變化的研究;等等。

以上述內容為切入點,冷東教授還介紹了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中文檔案、英國國家檔案館藏中文檔案(FO1048、FO931等系列)、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怡和洋行中文檔案(G系列)中的印章印跡收錄情況,分析了印章印跡對研究中國古代商幫組織、貿易體系、規則制度的發展變化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總結了現有文獻檔案整理和研究的不足。最後,他強調了印章印跡在歷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提出應把印章學納入歷史學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在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學術活動中,重視和加強對學生在印章學方面的訓練。

本場講座吸引院校眾多師生參與,現場師生與冷東教授積極互動,講座在融洽熱烈的氣氛中圓滿落幕。“長風系列學術講座”每年舉辦80餘場,持續輸送學術研究精品內容,受院校師生歡迎,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品牌學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