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月球与行星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ISLPS)圆满结束

为期三天的2018月球与行星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2018,简称ISLPS2018)于2018年6月15日圆满结束。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ISLPS)由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赞助举办两年一度的国际行星科学学术盛会,自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是第三届。此次学术会议是中国行星科学起步以来最具广泛国际参与、科学内容最前沿的一次会议。会议收集论文摘要逾150篇,有来自12个国家及地区(已包括全部主要航天国家)、60个院所的学术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内容涵盖类地行星、气体行星与系统、太阳系小天体、空间环境、深空探测技术等。

聚焦中国首火星探测任务

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研究员为为与会者介绍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最新进展。他指出,2020年我国将发射一枚火星探测器,这颗探测器将环绕火星进行科学探测,并携带相机、次表层雷达、矿物分析仪、磁强计等科学仪器对火星的地形地貌、浅表层结构、土壤、大气等方方面面进行探测。此外,探测器还将携带一枚火星著陆器,其中又藏有一枚巡视器,巡视器将著陆火星表面,像一个小型实验室,携带著多个科学仪器在火星表面一边移动一边探测。

欧阳自远院士(右)向耿言部长(左)颁发纪念品

月球探测 再接再厉

今年5月21日,嫦娥4号月球探测任务的先行任务,鹊桥号通讯中继卫星发射并于6月14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成为著陆于月球背面的嫦娥4号著陆器和巡视器与地球之间的通讯桥梁。而嫦娥4号将于今年12月发射,这将是人类首次尝试著陆月球背面并进行科学探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肖智勇副教授,同时也是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的特聘副教授,为为大家介绍了嫦娥4号著陆器和巡视器即将探测的区域——月球南极艾肯盆地一带的冯‧卡门撞击坑的地质状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钱玉琪为大家介绍了嫦娥5号预选著陆区的地质和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研究员介绍了嫦娥7号任务的初步规划。

另一方面,几位国际专家也对各国的月球探测历史和规划做了深入介绍: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探月计划地质学指导专家James Head教授对人类接下来月球探测的重点科学问题提出了展望;印度空间物理实验室主任的Anil Bhardwaj教授介绍了印度过去的月球探测任务月船1号和接下来的月船2号;韩国地球科学和矿産资源所的K. J. Kim 教授为为大家介绍了伽马射綫谱仪、中子谱仪、X射綫谱仪等科学仪器在接下来月球探测任务中的应用前景。

James Head教授作主旨报告

太空探索 更深更远

目前为止,人类对小行星带以外的空间探测还非常少,比如天王星和海王星及其卫星系统只被旅行者2号探测器粗略探测过。美国朱诺号探测器在一年多前到达木星,在木星两极发现多个(分别为九个、六个)密集而不合併的气旋,会上澳科大月球与太空科学实验室主任陈烱林教授为这些气旋的长期存在提出了解释。

此次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中国接下来更远的深空探测规划:除了计划在2030年完成火星採样返回之外,还计划在2025年左右完成小行星或彗星採样返回,对木星卫星和天王星的探测任务也已在计划和论证中。

学者们在分会场聆听报告

此外,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演讲报告和海报展示。大会还向Ariel N. Deutsch、栗苑、Masataka Imai、肖静、刘海涛、叶庭硕六位年青学者颁发了最佳海报奖。

学者们在海报展示区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