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月球與行星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ISLPS)圓滿結束

為期三天的2018月球與行星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2018,簡稱ISLPS2018)於2018年6月15日圓滿結束。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ISLPS)由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主辦,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科技大學基金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贊助舉辦兩年一度的國際行星科學學術盛會,自2014年首次舉辦以來,至今已是第三屆。此次學術會議是中國行星科學起步以來最具廣泛國際參與、科學內容最前沿的一次會議。會議收集論文摘要逾150篇,有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已包括全部主要航天國家)、60個院所的學術帶頭人、知名專家、學者作主題演講,內容涵蓋類地行星、氣體行星與系統、太陽系小天體、空間環境、深空探測技術等。

聚焦中國首火星探測任務

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研究員為為與會者介紹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最新進展。他指出,2020年我國將發射一枚火星探測器,這顆探測器將環繞火星進行科學探測,並携帶相機、次表層雷達、礦物分析儀、磁强計等科學儀器對火星的地形地貌、淺表層結構、土壤、大氣等方方面面進行探測。此外,探測器還將携帶一枚火星著陸器,其中又藏有一枚巡視器,巡視器將著陸火星表面,像一個小型實驗室,携帶著多個科學儀器在火星表面一邊移動一邊探測。

歐陽自遠院士(右)向耿言部長(左)頒發紀念品

月球探測 再接再厲

今年5月21日,嫦娥4號月球探測任務的先行任務,鵲橋號通訊中繼衛星發射並於6月14日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成為著陸於月球背面的嫦娥4號著陸器和巡視器與地球之間的通訊橋梁。而嫦娥4號將於今年12月發射,這將是人類首次嘗試著陸月球背面並進行科學探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肖智勇副教授,同時也是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的特聘副教授,為為大家介紹了嫦娥4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即將探測的區域——月球南極艾肯盆地一帶的馮‧卡門撞擊坑的地質狀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錢玉琪為大家介紹了嫦娥5號預選著陸區的地質和科學價值;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研究員介紹了嫦娥7號任務的初步規劃。

另一方面,幾位國際專家也對各國的月球探測歷史和規劃做了深入介紹:美國布朗大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探月計劃地質學指導專家James Head教授對人類接下來月球探測的重點科學問題提出了展望;印度空間物理實驗室主任的Anil Bhardwaj教授介紹了印度過去的月球探測任務月船1號和接下來的月船2號;韓國地球科學和礦産資源所的K. J. Kim 教授為為大家介紹了伽馬射綫譜儀、中子譜儀、X射綫譜儀等科學儀器在接下來月球探測任務中的應用前景。

James Head教授作主旨報告

太空探索 更深更遠

目前為止,人類對小行星帶以外的空間探測還非常少,比如天王星和海王星及其衛星系統只被旅行者2號探測器粗略探測過。美國朱諾號探測器在一年多前到達木星,在木星兩極發現多個(分別為九個、六個)密集而不合併的氣旋,會上澳科大月球與太空科學實驗室主任陳烱林教授為這些氣旋的長期存在提出了解釋。

此次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王赤研究員為大家介紹了中國接下來更遠的深空探測規劃:除了計劃在2030年完成火星採樣返回之外,還計劃在2025年左右完成小行星或彗星採樣返回,對木星衛星和天王星的探測任務也已在計劃和論證中。

學者們在分會場聆聽報告

此外,還有多位專家學者做了精彩的演講報告和海報展示。大會還向Ariel N. Deutsch、栗苑、Masataka Imai、肖靜、劉海濤、葉庭碩六位年青學者頒發了最佳海報獎。

學者們在海報展示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