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师系列讲座XII》第九讲—汪品先院士谈《深海探秘》

汪品先院士
汪品先院士 

  澳门科技大学2011/2012学年《科技大师系列XII讲座》第九讲——《深海探秘》于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下午4:30举行,主讲嘉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先生。

  汪院士首先为同学们讲述了人类潜入海底的历史以及探测工具的进步,从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没水采珠”到现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发出的无人深海探测器已深入位于西太平洋地球上最深的海底深达1万1千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人类对于大洋深处的了解越来越丰富,深海探索正在从科学传闻和幻想,变为现实。

  汪院士提到在海洋中,海水一般是越往深处越冷,而在人们往深海探寻的过程中却发现在某些地方的海洋深处,温度却很高,甚至形成了“向外冒烟的黑烟囱”。这实际上是海底热液的重大发现,海底热液形成了独特的热液生物群,其中有巨大的海底生物,类似于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述的巨型章鱼。发现海底生物群为我们揭示了世界上存在两大生物圈,一个是以太阳光作为能量来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光生物圈;另一个是以地球内热作为能量来源进行化和作用的黑暗食物链。在有光生物圈中,是依靠叶绿素产生能量;在黑暗食物链中是依靠硫元素产生能量。

  之后,汪院士讲述了未来的能源之星,与热液相对应的“冷泉”——可燃冰。说到海洋能源的争夺,现在的海洋资源已不单纯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海面资源,而上升到了海底资源,海洋石油就是许多国家最大的经济来源。以中国为例,南海油田资源目前面临着周边许多国家的争夺,是由政治问题引发的资源冲突,在解决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随后,汪院士提到了海洋在整个地球系统中所占的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探测海底地形中遇到的技术障碍。世界海水的平均深度为3800米,隔着如此深的海水是无法运用遥感技术的,所以人类探测海底地形经历了回声探测仪到钻探技术,到现如今的海底观测技术。

  讲座的最后,在回答同学的提问时,汪院士指出对于海洋资源要在开发的同时给予保护,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鼓励在深海争夺的过程中,华夏的再度复兴,要在海上竞争中体现,中国要迎接新挑战,走向深海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