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迅凌主讲“古地图中的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

由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及通识教育部主办的2021/2022学年第3场“澳门社会”系列讲座于2021年10月21日下午在线上举行,邀请大学图书馆杨迅凌副馆长主讲“古地图中的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

杨迅凌副馆长

杨迅凌首先讲解 “丝绸之路”概念源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1833-1905)在其187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我的旅行和研究》(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undeter Studien)的著作中首次使用的概念,用来指中国通往欧洲的贸易交通路线。后来学者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不断为“丝绸之路”注入新的内容。目前学界主流看法是:丝路是中国古代连接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的长途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路线的总称。丝路上的贸易产品不仅有丝绸,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等,只是因为丝绸在早期各类贸易产品中最具代表性,所以就叫“丝绸之路”。丝路不只有一条路,而是由许多条道路交织在一起的道路网络。随着时代发展,新旧道路的开辟和废弃互相交织,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路有着不同的面貌,有陆地上的丝路,也有海上的丝路,这就是历史上的“一带一路”。

1570年多拉多的《寰宇图志》

杨迅凌介绍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所藏与澳门相关的复制古地图,以古地图为视角,引领学生重温西方人从海上东来的历史,解读全球化早期进程中东西方之间的互动。所展示的地图当中有不少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如1502年坎蒂诺地图、1560年维利乌航海图集、1570年多拉多《寰宇图志》等。其中,1570年多拉多的《寰宇图志》,现保存于美国亨廷顿图书馆,是多拉多作品中最精美的一套航海图,这幅地图用色丰富、制作精美,采用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法,是首次在绘有中国及东南亚的一张地图中,于珠江口的东岸用“Macao”一词标记出澳门的名称和位置。这一时期的地图清楚展现葡萄牙驶向东方的过程,对于中国沿海和澳门的描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错漏到准确的演变。自此,澳门是欧洲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居留地。在四百六十多年的交汇过程中,澳门成为联系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节点。

杨迅凌表示,公元十四世纪中后期,蒙古帝国走向衰亡,丝路再度陷入重重阻隔。但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东方游记中对中国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到东方贸易和传教的巨大渴望。以1415年国王若昂一世攻取休达港(Ceuta)为起点,葡萄牙人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至1514年前后,葡萄牙人已到达中国广东珠江口附近,基本完成东方航线的开辟,前后刚好一百年。葡萄牙人完全继承了阿拉伯人以前所掌握的原有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同时把原先从中国到阿拉伯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地向西延伸和扩展,绕过了好望角,通过大西洋直接进入西欧。这样一来,这条航线上的贸易比过去更加直接和高效。在这条葡萄牙人控制的东方航线上,澳门正是中国的始发港,因此澳门就成为早期全球化以来,中国最早纳入世界城市网络的城市,在近四百年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