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郑观应的相遇”——社文所2023级博士生第一课

9月5日下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2023级国际关系、历史学专业的27位博士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基本方法与基础训练》之“学术论文写作”。主讲教师林广志教授表示,“第一课”的课程目标,是希望同学们通过以“澳门之子”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为题材的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基本方法。

林广志教授为2023级博士生讲授“理论与方法”之第一课

在系统、细致地讲授了学术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结构、结语”的相关要素、特征及要求后,同学们“动手”对四篇学术论文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课程的作业是,要求同学们分别以“郑观应的世界观”“郑观应与洋务运动”为题撰写8000-10000字的课程论文,争取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2020级历史学周海霞、国际关系李孜以及2021级国际关系杨格等同学分享了撰写和发表郑观应研究论文《郑观应与南洋华商张沃生的交往——以<南游日记>为中心》《郑观应与李提摩太关系考述》《郑观应的卫生观——以<中外卫生要旨>为中心》的心得体会。

实际上,2023级许多同学不了解郑观应的生平事迹、也无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因此对这样的“第一课”感受深刻、获益良多。为什么国际关系、历史学两个专业都要阅读郑观应著述并以此为题材撰写课程论文呢?林教授表示,“澳门之子”郑观应既有丰富的政商实践,又有影响深远的鸿篇巨著,且在澳门的郑家大屋保持完整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代以来这样的人物实属罕见!他不仅是近代西学东渐、体用结合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的国际关系专家,其著述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洋务运动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重要读物,但颇感遗憾的是,过往澳门高校并无将郑观应思想和实践之研究引入研究生课堂。将“郑观应研究”作为“第一课”,除了希望“规范”同学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行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探索将“郑观应思想与实践”这一澳门本土优质学术资源引入博士生课程,逐步建立以“郑观应思想和实践”为核心、“学与练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写作训练—学术发表”的博士生学术研究培养体系。

自2020年秋季起,“郑观应研究”便进入国际关系、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必修课“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郑观应的生平、事功及其著述为题材,对博士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具体做法是,以“如何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为目标,从文献检索、题目选定、史料收集、写作逻辑、结构安排、注释规范等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郑观应的生平、思想和事功;课程论文完成后,逐一认真批阅,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择优推荐在“濠江新语博士论坛”“香山文化论坛”等学术会议发表,请相关领域专家、学术编辑现场评议;学生继续修改后,与相关学术杂志合作,在教师指导下集中组织或自行对外投稿。

article0911123716

2020级历史学周海霞、国际关系李孜以及2021级杨格为新同学

分享其郑观应研究论文撰写、修改和发表的心得体会

据统计,自2020年秋季以来,国际关系、历史学专业2020级、2021级、2022级博士生已撰写约75篇“郑观应研究”论文习作,其中近20篇在《澳门研究》《唐廷枢研究》《澳门历史研究》《珠江论丛》《探求》等学术期刊发表,50多篇在“香山文化论坛”“濠江新语博士论坛”发表,初步形成“课堂教学—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导师评议—论坛发表—杂志刊发”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林教授鼓励博士生将学术训练与博士论文选题和研究相结合,目前已有2020级曾娇的《郑观应教育思想研究》、李政阳的《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日本观——以郑观应为中心》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相关领域推动和深化了郑观应思想研究。

2020-2021级部分博士生在《澳门研究》第104期发表的“郑观应研究”论文已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3年第7期)收入索引。

在澳门科技大学的“第一课”,同学们遇见了郑观应,遇见了唐廷枢,遇见了香山文化,遇见了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实际上,在2018年11月、2022年2月,澳门科技大学已先后成立唐廷枢研究中心、郑观应研究中心,致力推动以唐廷枢、郑观应为中心的香山人物与中国近代化研究,并已举办“香山文化论坛”2022、2023年会,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2024年是郑观应的经典著作《盛世危言》出版130周年,林广志教授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一经典著作,在上述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模式指导下,联系所学专业以及研究兴趣,广泛阅读、勤奋写作、反复修改,争取写出富有创见的、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为“郑观应研究”以及香山文化研究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