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学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揭示月球成长过程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祝梦华副教授,在月球演化历史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论文“Reconstructing the late accretion history of the Moon”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载,研究成果为嫦娥四号的科学资料分析以及后续的月球、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新的科学支撑。该研究工作得到了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论文刊载于学术期刊《自然》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祝梦华是澳科大培养的博士,毕业后留校继续从事太空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论文的合作单位包括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法国尼斯天文台、美国加州大学大卫斯分校、德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德国自由大学。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祝梦华副教授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月球和地球幔层样品的强亲铁元素的含量存在巨大差异。祝梦华副教授使用澳科大的超算平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天体以不同角度撞击地球和月球的过程,再现太阳系撞击历史。其研究成果为地球和月球的后期增生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间接证明了月球形成的大碰撞理论,支持月球和地球的岩浆洋理论;对太阳系的撞击历史以及地球、月球早期演化差异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有关研究成果也为嫦娥四号的科学资料分析以及后续的月球、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行星化学家James Day在Nature同期发表题为“Low retention of impact material by the Moon”的“视角”论文,积极评价祝梦华副教授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并认为该工作将毫无疑问地提高大家了解其它类地行星(如火星)的演化过程。

在澳门特区政府支持下,澳科大自2005年起成立太空科学研究所就积极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国家科技部于2018年7月正式批准在澳科大成立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在天文学科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促进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培养国家所需的行星科学高质量人才。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深度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职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全面参与嫦娥探月工程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并联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嫦娥一号、二号的伽玛射线谱仪的研制和数据分析工作;又与内地科学家共同分析嫦娥三号的有效科学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实验室科研人员亦有进入嫦娥四号的核心科学家团队,参与嫦娥四号探测资料分析和研究。

与此同时,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在为嫦娥五号月球采样分析做准备,并积极参与国家后续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未来在火星、小行星、以及巨行星的探测计划,助力国家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超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