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师系列讲座XII》第六讲—孙院士讲《中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孙宝国院士

  澳门科技大学2011/2012学年《科技大师系列讲座XII》第六讲,于2012年3月14日举行,主讲嘉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专家孙宝国。
  孙院士的讲座妙趣横生,现场笑声不断。他以翔实的案例、图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为大家讲解食品添加剂,分析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中国热点新闻。
  孙院士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他指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质量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必须确有必要、安全可靠,而且还须经过政府许可。
  孙院士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比如豆腐、酱油醋里都有食品添加剂,但他强调,添加剂不等于食品添加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而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长。他指出,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结果让食品添加剂成了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随后,孙院士以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9年蒙牛OMP牛奶事件、2010年“一滴香”事件、2011年牛肉膏事件、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可燃面条事件、多起“瘦肉精”事件等波及中国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案例,分析了这些事件的不同性质。
  对于中国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孙院士认为,必须要搞清楚“食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感”这两个概念,目前这两者间存在巨大的反差。2011年,中国没有出现造成重大死亡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性上是好的,但民众的安全感是差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公众严重的心理恐慌和思想混乱、对食品安全状况的强烈不满,而且食品安全还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
  最后,孙院士强调,必须依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监管,完善食品行业自律。在回答现场同学提问时,孙院士还指出,在微博流行的形势下,更应明辨是非,分清“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等概念之间的不同,科学理性地理解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