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天文學家葉永烜院士談“小行星大局面”

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系列講座XXI第十一場於11月23日在大學N座圖書館大樓101會議廳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葉永烜院士發表題為“小行星大局面”的演講。

葉永烜院士演講

講座中,葉永烜院士初步介紹了小行星帶、軌道相近的小行星家族、小行星的形狀及分類,並以5600萬年前的恐龍大絕滅事件為例,闡述了小行星對人類世界的影響。科學家從六千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K-T線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的230倍,疑似小行星撞擊地球並撞破地殼致使內部岩漿噴湧造成生物的大滅絕。

葉院士還提到了近地小行星的價值。一顆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重量差不多20億噸,會含有3000萬噸鎳、150萬噸鈷和7500噸鉑,太陽系內最有價值的五顆小行星中,最低價值亦要過億美元。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正計劃執行小行星採集標本返回任務,並發射OSIRIS-Rex探測器,預計將於2020年嘗試直接觸及小行星地表並取樣,採集至少六十克樣品,包括小型岩石和塵埃等。

提及小行星資源利用計劃時,葉院士表示,小行星上擁有大量水資源,光學加熱技術可使水份蒸發,最終被收集到儲存設備中。葉院士還介紹了與地球共軌的小行星,包括一顆被命名為“2003 YN107”的行星以螺旋狀在地球附近運行。它自出現以來一直停留在地球附近,因此成為地球附近的第二個“月球”。在講座的尾聲,葉院士希冀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太空計劃及小行星的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