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穗文:千里清泉 源繫珠江——澳門供水歷史、現況及未來

11月08日,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在澳科大舉辦“澳門社會”系列講座,邀請特區政府海事及水務局黃穗文局長主講“千里清泉 源繫珠江——澳門供水歷史、現況及未來”。黃局長通過圖片和短篇錄像,圍繞澳門供水與內地的密切關係,潮汐、鹹潮如何影響澳門淡水資源及未來保障供水安全的措施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同時也以鹹潮期間河道原水的鹹度為標準,調配了有鹹味的食水,邀請學生試嚐,讓學生切身感受鹹潮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林廣志所長(左)向特區政府海事及水務局黃穗文局長致送紀念品

首先,黃局長回顧了澳門的供水歷史。澳門作爲海邊城市,時常面臨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世紀初,澳門居民的淡水主要依靠雨水、井水和山泉水等。但由於城市發展與人口增多,本地居民需求逐漸超出淡水資源供應。1924年,澳門修建了第一個公衆水塘——松山鱷魚潭水庫,有限度地向市民供水,但仍未解決增長的用水需求。1950年代,澳門社會人士向廣東省政府提出請求,在珠海興建水庫供澳門使用。1959年,珠海灣仔興建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工程啟動,由此開始了内地引水澳門的時期。目前,澳門大部分的水源由祖國内地供應。

接下來,黃局長介紹,隨著全球環境改變,澳門的供水受鹹潮影響越趨嚴重。2006和2007年,澳門還曾出現因鹹潮帶來搶購瓶裝水現象。因此,原港務局增加了協調和管理供水事務的職能,並於2013年改組成海事及水務局。此外,她介紹了內地與澳門水利工程、水庫、高位水池等,指出這些水利設施的興建能更有效地完善內地及澳門的供水系統。

最後,黃局長指出,内地與澳門多年來透過區域合作,成功保障了本澳的供水安全。未來將繼續完善各項水利工程設施,加強保障供水,推動社會各界共同攜手,構建澳門成爲節水城市。

講座結束後,黃局長與多位學生聽眾進行了的交流互動,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