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深度參與嫦娥四號數據分析
助力國家月球與行星科學發展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衛星傳回地球首張近距離拍攝的影像,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的歷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亦有進入嫦娥四號的核心科學家團隊,參與後續的科學數據分析和研究,助力國家月球與行星科學的發展。

在澳門特區政府支持下,澳科大自2005年起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就積極參與國家深空探測計劃。國家科技部於2018年7月正式批准在澳科大成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中國在天文學科領域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促進我國行星科學的發展,培養國家所需的行星科學高質量人才。作為中國唯一一所專職從事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全面分析嫦娥探月工程的數據和研究工作;並聯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進行嫦娥一號、二號的伽瑪射線譜儀的研製和數據分析工作;又與內地科學家共同分析嫦娥三號的有效科學數據,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嫦娥四號順利著陸的消息讓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滿心歡舞,並期待嫦娥四號探測器在後續數月內能獲取更多科學發現,為人類揭開月球早期演化過程的面紗。

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設有超算中心助力嫦娥工程的科學數據分析和研究

與此同時,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也在為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分析做準備,並積極參與國家後續深空探測計劃,推動未來在火星、小行星、以及巨行星的探測計劃,助力國家月球與行星科學的發展。

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著陸月球之後,國際媒體紛紛向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了解此次登月計劃的科學意義和價值。嫦娥四號探測器此次著陸區所在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中形態保留比較完整的巨型撞擊盆地之一,直徑約為2,400公里,深達12公里,是月球最深、最古老的巨型撞擊盆地。由於巨型撞擊盆地在形成過程中會把深層次的物質挖掘到月球表面,因此,南極─艾特肯盆地一直被科學家認為是瞭解月球內部物質成分及其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之地;此外,由於月球背面遠離地表電磁波的干擾,也是開展天文觀測,研究恆星起源演化,探尋宇宙奧妙的不二之選。

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實現登陸月球背面,傳回著陸點畫面 (來自中國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