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學者在世界知名學術期刊發表成果 展示月球背面淺表層結構

月球車尾部天線和玉兔二號的車轍印(左) 月球車回望嫦娥四號著陸器(右)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懿助理教授等人作為嫦娥四號核心科學家團隊成員,利用玉兔二號測月雷達第一通道(中心頻率為60MHz)前九個月晝的採樣數據分析,首次獲取了著陸區地下約50到330米深度範圍的分層結構,給出了證實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期岩漿填充事件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

徐懿助理教授

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一帶的馮·卡門撞擊坑中,不久釋放月球車玉兔二號。玉兔二號攜帶了測月雷達用於探測月球車沿途地下的淺表層結構。天體的淺表層結構,是天體地質歷史的體現,也是追溯行星地質演化過程的鑰匙。測地雷達是一種探測天體淺表層結構的有效手段,正在越來越多地用於行星探測之中。中國即將發射的火星任務「天問一號」中,火星車也會攜帶測地雷達。論文通訊作者徐懿助理教授代表論文所有參與者感謝國家航天局提供的科學數據和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 (FDCT) 提供部分資助及支援。

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深度參與國家深空探測計劃。作為中國唯一一所專職從事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全面參與嫦娥探月工程和即將開展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實驗室也將積極參與國家後續深空探測計劃,推動未來在小行星以及巨行星的探測計劃,助力國家月球與行星科學的發展。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26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