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航院士線上談「大氣複合污染防治與減污降碳」

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系列講座「大氣複合污染防治與減污降碳」於2022年4月27日15:30通過ZOOM平台在線上成功舉辦。本場講座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氣環境專家、澳門野外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遠航院士主講。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為講座致辭,歡迎並感謝張遠航院士為澳科大師生帶來精彩的專題演講。

張遠航院士

講座伊始,張遠航院士首先感謝學校的邀請參加講座,並由現代大氣污染的狀態引入,說明整個國家的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現一個向上的趨勢,提出環境質量的指標問題實際上是污染物的控制問題。同時,以地球的大氣原始組成入手,說明經過漫長的地球化學過程,再經過光合作用,地球形成了很強的自淨能力,維持正常運轉和環境質量的現狀。張遠航院士提出了「新地質年代」的概念,提出由於大氣組分的改變,地球的系統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年代。展開說明原因是因為工業活動排放粉塵,並由此引入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提出圍繞公害事件各國採取了很多光化學措施,由此說明現代大氣化學的開端。

接下來,張遠航院士詳細地分析了八大公害事件中,各國的具體情況和操作落實,總結出大氣污染問題的歷史變遷。接下來,張遠航院士說明關注主流技術是盯著國際環境科學的前沿,接入中國大氣污染的發展過程,通過對比國際,指出中國與其餘世界各國環境治理現狀的差距,指出科學方面以及末端治理的問題。提出國家和各種科技變化的總體佈局和標誌成果是檢測大氣污染研究和大氣污染防治的支柱,對支持中國區域污染的研究非常具有學術影響,並由此提出大氣複合污染的特點,提出PM.2.5臭氧的發展存在環境災變隱患的趨勢。

張遠航院士認為,中國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初步實現了大氣十條預訂目標。張遠航院士提出,在現在,重污染天氣仍有發生,而中國是地面臭氧污染嚴重、增加速率最快的區域。而空氣質量檢測是污染減排的響應,由此,張遠航院士提出建立大氣污染協同中心體系,並由珠三角的防治歷程為例子具體分析,說明大氣氧化性是二次污染的歷程,結合珠三角地區的具體例子分析,說明環境問題同源性於科技發展趨勢,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的內在關聯。接著提出區域以及城市一體化,空間差異的發展戰略,並通過NOx單獨與VOCs協同減排下臭氧變化的例子提出「十四五」前體物減排潛力與不同碳減排情景下粵港澳大灣區臭氧變化趨勢。

在最後,張遠航院士總結了碳中和路徑與pm.2.5污染控制,提出了對未來的基礎判斷,並提出碳大峰碳中和將加快減排和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在防治大氣污染的進程中,要推進理論本地化、策略科學化、治理精細化、行動制度化,在減污降碳和污染防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