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藥抗關節炎研究獲得重要新發現

劉良講座教授與研究團隊成員合照
劉良講座教授與研究團隊成員合照

  由校長劉良講座教授所帶領的中醫藥抗關節炎研究團隊,繼獲得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之後,最近又獲得重要的科學新發現:中藥單體化合物二氢杨梅素能與炎症免疫細胞的IKK-ß蛋白酶的半胱氨酸-46位點直接結合,進而阻斷IKK-ß蛋白酶活性和NF-KB等細胞信號轉導通路, 產生抗關節炎等藥理作用。這一發現日前獲得澳大利亞政府所頒發的發明專利証書,填補了炎症免疫細胞IKK-ß蛋白酶半胱氨酸-46藥物結合位點研究的國際空白,也為篩選新的IKK-ß蛋白酶抑制劑新的技術平臺。

  IKK-ß蛋白酶是調節T淋巴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的關鍵性激酶, 其活性增強是癌症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多種急性炎症的主要病理機制。因此,近年來世界許多學者致力於尋找IKK-ß蛋白酶抑制劑,進而研發新的抗癌和抗炎藥物。先前國際學者發現在IKK-ß蛋白酶上存在著二個藥物結合分子靶位,小分子化學藥物或天然產物若能與其中的任何一個靶位結合,便能有效地抑制IKK-ß蛋白酶活性,進而產生抗炎或抗癌作用。劉良講座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了IKK-ß蛋白酶分子的第三個藥物結合靶位---半胱氨酸-46,並將這一藥物結合分子靶位敲除,成功获得了小鼠新品系。這一新發現若被廣泛应用,可能在世界範圍內开辟抗炎及抗癌靶向藥物研究的新领域。

  癌症和炎症免疫性疾病是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脅, 而由免疫活性細胞IKK-ß蛋白酶至NF-KB轉錄因子所組成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活躍於該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全過程。近年來,國際醫學界基於個體化醫學原則,致力研究癌症與炎症免疫性疾病不同個體的基因類型與變異特徵,成功研發了治疗肺癌、結腸癌、乳腺癌等分子標靶新藥物。但是,不同的個體和人群常常其基因類型和基因變異很大,故已有的標靶治療藥物僅僅適合於某些特定的人群。換言之,許多特定基因類型或基因變異的患者仍然缺乏有效地標靶治療藥物。就已知的IKK-ß抑制劑來說,其藥物結合分子靶位為半胱氨酸-179及ATP分子結合位點, 但當這些分子靶位一旦發生基因突變, 已知的IKK-ß抑制劑頓時失效,而劉良講座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的以半胱氨酸-46為藥物結合分子靶位的中藥二氢杨梅素可能仍然有效,研究者們也可利用IKK-ß半胱氨酸-46分子靶位篩選出更多、更好的抗癌與抗炎新標靶藥物。

  該項國際發明專利獲得者包括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劉良講座教授、李婷助理教授、黃錦偉助理教授、姜志宏教授、周華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