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文》報導人類歷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場勘測 澳科大科研團隊參與相關科研活動

《自然·天文》報導人類歷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場勘測
澳科大科研團隊參與相關科研活動

火星磁場承載著火星內部動力學演化、表面過程、大氣損失和宜居性轉變的關鍵科學信息。在中國天問一號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到達火星之前,人類發射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只能觀測到大於幾百公里大尺度的火星磁場結構,行星科學家感興趣的米到公里尺度的火星地面磁場測量尚未進行。

2021年5月22日10時40分,中國天問一號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台,到達火星的烏托邦盆地,利用「祝融號」火星車攜帶的矢量磁場儀進行了火星表面磁場矢量測量,開啟了人類首次對火星表面磁場的巡視探測。「祝融號」測量到了遠小於火星軌道模型預測的弱磁場,預示著「祝融號」降落在一個5公里半徑、無磁性的幽靈隕石坑中;微弱的磁場可能表明「祝融號」下面的地質結構已完全消磁或從未磁化。「祝融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場勘測的結果為了解火星空間環境和內部結構與火星發電機的演化帶來了新的重要啟示。

新一期的世界著名雜誌《自然·天文》(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3-02008-7)詳細報導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場勘測的科學成果。「祝融號」火星表面磁場勘測研究是中國的一個重大深空探索項目,國內多家科研單位聯合開展了此項目的研究工作;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講座教授(此論文的通訊作者)團隊也參與了此項科研工作,他的研究獲得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001/2019/A1,火星磁場地圖及其科學解釋、內部結構與熱演化)的資助。

天問一號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示意圖

「祝融號」火星車著落點在烏托邦平原內

「祝融號」降落點:幽靈隕石坑(黑色虛線代表幽靈坑位置,紅點代表「祝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