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大理非遺文化 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澳科大學生參加“傳承與發展-大理多元文化與社會創新營”

為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多元性和豐富性,加深學生對文化變遷與發展議題的思考,提升學生對社會問題開展研究並進行社會創新的能力,深化港澳滇三地青年人的友誼,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事務處選派商學院學生孫玉效,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學生羅嘉浩、黃立偉,國際學院學生黃思凡,以及博雅學院學生陳祉淇共5名同學于2023年7月18日前往雲南,參加由雲南大學主辦,香港大學、雲南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三校學生共同參與的“傳承與發展—大理多元文化與社會創新營”。本次研習營爲期9日,圍繞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社會問題研究創新兩大課題,在雲南昆明市和大理州兩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開營儀式于雲南大學東陸校區舉行,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雲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設計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廖加蓮老師致歡迎詞,並代表主辦方雲南大學向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代表孫玉效和香港大學學生代表袁樂兒分別贈送了給予兩校的紀念品。

隨後,全體營員赴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大理州巍山古城、喜洲古鎮、大理古城,以及大理州部分公益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活動,深入了解雲南大學校史和民族學學科發展史,大理州巍山縣和大理市的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狀況,親身體驗大理非遺白族紮染製作流程,並與大理州公益機構一然堂負責人和大理怡心社會工作服務發展中心社工進行座談交流。

在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營員們跟隨講解員參觀了“百年雲大民族學學科史展”,通過詳實的文字資料和視頻內容詳細了解了雲南大學百年發展歷程,和雲南大學民族學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秉承“魁閣精神”紮根西部邊疆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發展史,感受到雲南大學嚴謹治學的學術態度和緊貼國家所需爭創一流的責任與擔當。

在巍山古城,營員們實地參觀了紮染合作社、鹹菜廠、刺繡傳習所,在了解巍山縣紮染技藝、傳統鹹菜、傳統服飾、歌舞和樂器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保護現狀的同時,深刻體會到產業化為非遺保護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相輔相成的良性迴圈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隨後,營員們前往南詔歷史博物館,對發源於巍山的南詔王朝及其歷史和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在喜洲古鎮和大理古城,營員們走進將喜洲古鎮楊品相宅修繕並改建為文化交流中心和古跡遺產精品酒店,讓酒店客人自然浸潤于最真實的在地生活,同時也保護了喜洲古鎮傳統民居和文化的非遺傳承方式。隨後學員們前往由返鄉青年創辦的紮染體驗店,傾聽了通過創新製作工藝、經營模式和宣傳方式等手段保護白族紮染技藝的故事後,親身體驗了白族紮染的製作流程。

在大理州公益機構開辦的素食館,機構創辦人與營員們分享了自己創辦的初衷和運營模式,並與營員們一同品嘗了素食。在大理的怡心社會工作服務發展中心,社工與營員們圍繞機構運營模式、資金來源、志願者培養等多個話題進行座談交流,使營員們對內地,特別是雲南省大理州社會組織運營發展現狀有了更加深入和詳細了解的同時,也互相交流了新的工作思路。

參與此次活動的澳門科技大學學生紛紛表示,此次活動不僅使自己有機會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及其創新發展的活力,更使自己在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大理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能有效增強自身文化自信和社會創新能力,也於點滴中切實體會到國家在文化保護傳承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受益匪淺。

供稿:孫玉效(澳門科技大學)、攝影:耿皓天(雲南大學)

學生交流「萬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