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澳科大医学院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

近视眼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澳科大医学院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

近视眼被列为世界三大眼科疾病之一,据Holden等人报导,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9.38亿的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的流行趋势迫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必须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虽然有大量的研究试图揭示近视的发病和发展的发病机制,但对于作为眼睛核心屈光介质的晶状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仍知之甚少。同时,高度近视眼的发展可能导致晶状体的病理改变,增加人工晶状体置换术引起了一系列的围手术期问题,如人工晶状体异位元。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张康讲座教授

2021年4月8日,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张康讲座教授联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卢弈教授等国内多个单位,在重大眼科疾病研究中再创佳绩,参与并领导的高度近视晶状体病理性变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品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题为“Aberrant TGF-β1 signaling activation by MAF underlies pathological lens growth in high myopia (MAF介导的异常TGF-β1信号启动产生高度近视中的晶状体病理性生长)”。

澳科大医学院院长霍文逊表示张康讲座教授是一名世界著名眼科医生和科学家,专注于致盲性眼科疾病的诊治研究几十年,从创新眼药研发,到大数据的智慧筛查和诊断,又到干细胞移植技术和基因组学的发病机理等研究,国际顶级科研成果丰硕。为进一步明确高度近视晶状体病理性变化机理,为改善晶状体手术疗效提供重要依据,张教授联合国内多个单位,开展了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首次通过使用磁共振成像(MRI) 在大样本资料,评估晶状体形态,发现了转录因数MAF的介导效应。研究发现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尺寸增加与β/γ-晶体蛋白表达上调相关,并在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研究还表明,转录因数MAF通过直接启动晶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和启动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高度近视β/γ-晶体蛋白上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康讲座教授对这次研究解释,高度近视是国际上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视眼导致晶状体病理改变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直接影响晶状体手术的效果。本次研究首次使用 MRI大样本资料对高度近视和正常眼的晶状体形态进行比较,显示高度近视眼和正常眼晶状体厚度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眼的晶状体经三维重建后具有较大的赤道直径、最大截面积和晶状体体积。对于高度近视晶状体的病理生长,除了MAF对晶体蛋白的直接调控外,还发现TGF-β1水准显著升高,证实了高度近视的TGF -β1 Smad信号通路是增强启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转录因数MAF通过直接与其的启动子结合,启动下游TGF-β1-Smad信号通路,共同增加高度近视晶状体中晶体蛋白的产生,显著增加β/γ-晶体蛋白的表达和增殖。

本研究中发现的MAF- TGF-β1-晶体蛋白轴也可能高度预示着其他晶状体疾病。晶状体晶体蛋白的持续高表达可能导致高度近视眼核性白内障的早期形成。该关系若能建立,或将为未来高度近视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总而言之,MAF-TGF-β1-晶体蛋白轴的异常调节导致晶状体病理性生长这一新的分子机制的重大发现为未来的高度近视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治疗干预提供了全新思路,使得在分子水准筛选和研究治疗性药物成为可能,为全球数亿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对致盲性眼病的诊治意义深远。

有关研究论文,可浏览《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连结:https://rdcu.be/cii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