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文》报导人类历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场勘测 澳科大科研团队参与相关科研活动

《自然·天文》报导人类历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场勘测
澳科大科研团队参与相关科研活动

火星磁场承载着火星内部动力学演化、表面过程、大气损失和宜居性转变的关键科学信息。在中国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之前,人类发射的火星轨道探测器只能观测到大于几百公里大尺度的火星磁场结构,行星科学家感兴趣的米到公里尺度的火星地面磁场测量尚未进行。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中国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的乌托邦盆地,利用“祝融号”火星车携带的矢量磁场仪进行了火星表面磁场矢量测量,开启了人类首次对火星表面磁场的巡视探测。“祝融号”测量到了远小于火星轨道模型预测的弱磁场,预示著“祝融号”降落在一个5公里半径、无磁性的幽灵陨石坑中;微弱的磁场可能表明“祝融号”下面的地质结构已完全消磁或从未磁化。“祝融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场勘测的结果为了解火星空间环境和内部结构与火星发电机的演化带来了新的重要启示。

新一期的世界著名杂志《自然·天文》(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3-02008-7)详细报导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火星表面磁场勘测的科学成果。“祝融号”火星表面磁场勘测研究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深空探索项目,国内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此项目的研究工作;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可可讲座教授(此论文的通讯作者)团队也参与了此项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获得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档案编号:0001/2019/A1,火星磁场地图及其科学解释、内部结构与热演化)的资助。

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示意图

“祝融号”火星车着落点在乌托邦平原内

“祝融号”降落点:幽灵陨石坑(黑色虚线代表幽灵坑位置,红点代表“祝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