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截止日期:延至8月22日)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李克强总理对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刘延东副总理连续两届分别来到大赛承办高校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现场接见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专家评委代表。大赛得到各地高校和学生积极响应,两届大赛学生报名项目超过15万个、直接参与学生超过74万人。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第三届大赛已经有超过2,230所中国高校参加,超过140万大学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超过37万个,是迄今为止参赛规模最大的创新创业比赛,前两届大赛涌现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参赛获奖项目,有其他很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参加大赛获得了投资和市场关注,在大赛的举办过程中,创新创业的理念得以带领了更多年轻人打开创新思路,走上创业道路。我们相信创新创业的理念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年轻人未来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今年第三届大赛现场总决赛将在9月21日至9月24日于丝绸之路起点、古城西安举行,承办方为中国著名的理工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赛今年首创了港澳台赛事,邀请来自于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本届大赛,并且将评选出8个项目到西安现场决赛出2个金奖项目。希望中国“互联网+联大赛不仅成为中国大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的展示平台,也能为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贡献力量,尤其是那些有志于开拓中国大陆庞大市场的年轻人,相信大赛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乃至提供更多的被投资机会和寻找本地优秀合作伙伴的机会。


大赛主题:
搏击“互联网+”新时代  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

 

大赛目的与任务: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重在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新时代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等;
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互联网+”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等
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就业型创业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
在2017年5月31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初创组※
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4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
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2012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成长组※
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4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4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两轮次)。
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2012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就业型创业组※
参赛项目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也可申报其他符合条件的组别),其他高校也可申报本组。
如果参赛项目在2017年5月31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如果参赛项目在2017年5月31日前已经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2012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团队要求: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大赛赛制:
大赛组委会通过网络评审,从所有申报项目中遴选出铜奖项目(不超过36个)和8个有资格参加现场总决赛的项目。大赛组委会负责现场总决赛团队参赛期间本地食宿费用。现场总决赛团队可申请1至2人(每人不超过0.5万元人民币)的参赛差旅费用资助。
大赛为公益赛事,帮助参赛团队对接投资机构,大赛不发放实质奖金。
大赛用语:中文

 

评审规则:
※未注册公司项目评审指标※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值

创新性

突出原始创意的价值,不鼓励模仿。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在销售、研发、生产、物流、信息、人力、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项目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

40

团队情况

考察管理团队各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价值观念、擅长领域,成员的分工和业务互补情况;公司的组织构架、人员配置安排是否科学;创业顾问,主要投资人和持股情况;战略合作企业及其与本项目的关系,团队是否具有实现这种突破的具体方案和可能的资源基础。

30

商业性

 

在商业模式方面,强调设计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完整地描述商业模式,评测其盈利能力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在机会识别与利用、竞争与合作、技术基础、产品或服务设计、资金及人员需求、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在调查研究方面,考察行业调查研究程度,项目市场、技术等调查工作是否形成一手资料,不鼓励文献调查,强调田野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

25

带动就业前景

综合考察项目发展战略和规模扩张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预判项目可能带动社会就业的能力。

5

 

※已注册公司项目评审指标※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值

商业性

在经营绩效方面,重点考察项目存续时间、项目的营业收入、税收上缴、持续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情况;以及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带来良性的业务利润、总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增长、投资与产出比等情况。在成长性方面,重点考察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大小及可扩展性以及该项目是否有合适的计划和可能性(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其未来5年的高速成长。在商业模式方面,强调项目设计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并给出完整的商业模式描述,以及在机会识别与利用、竞争与合作、技术基础、产品或服务设计、资金及人员需求、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等方面需具有可行性。在融资方面,强调融资需求及资金使用规划。

40

团队情况

主要考察管理团队各成员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价值观念、擅长领域,成员的分工和业务互补情况;公司的组织构架、人员配置以及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主要投资人和持股情况;战略合作企业及其与本项目的关系。

30

创新性

突出原始创意的价值,不鼓励模仿。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思维在销售、研发、生产、物流、信息、人力、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项目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

20

带动就业情况

考察项目增加社会就业份额,发展战略和扩张的策略合理性,上下产业链的密切程度和带动效率、其他社会效益。

10

 

报名方式:
请联系cecp@must.edu.mo了解报名手续
报名截止时间:2017年8月22日(北京时间)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教育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青团中央、陕西省人民政府

※大赛专家委员会※
主任 -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
副主任 -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
成员 - 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

※承办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赛组织委员会 - 主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陕西省省长胡和平
成员 - 有关部门负责人
(澳门赛区由澳门科技大学和青年联合会承办)

※协办单位※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中关村百人会天使投资联盟、全国高校双创教育协作媒体联盟、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校园传媒、中国教育报等

 

联系方式:
联系人:石锦澎
联系电话:0086-18368806231
电子邮箱:shijinpeng@moe.edu.cn

联系人:黄徐颖
联系电话:0086-15600745333

联系人:曹静
联系电话:0086-15091580098

 

下载附件:参赛手册学生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