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航天高峰論壇」今明兩天盛大舉行
助推太空科技融入城市建設 力促航天國際合作創新發展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及國家航天局擔任指導單位,中國航天基金會、澳門基金會主辦;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諮詢有限公司、飛行家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協辦,以及由澳門中華聯誼會、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太空科技促進會承辦的「澳門國際航天高峰論壇」(MIAF)於2018年11月8日至9日一連兩天分別於澳門金沙城中心及澳門科技大學盛大舉行。

開幕儀式於8日上午10時正假澳門金沙城中心四樓樓蘭宴會廳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張榮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沈蓓莉,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李國平,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聯誼會會長、澳門科技大學校監廖澤雲,行政會委員、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林金城,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美國航天局宇航員Alfred Worden,歐洲空間局「未來衛星計劃」負責人Frank Zeppenfeldt及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講座教授等主禮嘉賓為活動揭開序幕。

論壇上,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分別致歡迎辭,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李國平向大會致辭。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講座教授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李國平

吳志堅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的國家戰略,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和港澳地區全面參與國家發展建設。他再次回顧了中國航天基金會首筆捐款來自澳門,基金會有義務並自覺地對澳門航天的活動和科普教育提供幫助。希望此次論壇能夠充分發揮澳門國際化交流平台的作用,讓世界認識到中國航天新興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和巨大潛力。

舉辦是次論壇的目的主要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航天強國」戰略,推動商業航天向前發展,以及迎接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而伴隨著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如何將航天技術應用於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拓展新產業模式、使航天成果惠及全人類,已成為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故此,澳門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國際交流及旅遊優勢,舉辦是次論壇,促進航天國際合作發展,利用航天科技共建繁榮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屆論壇的主題為「太空技術與城市生活」,以國際化主題研討會為主要形式,包括一場主旨演講、一場大師論壇及三場分論壇。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主持了主旨演講。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澳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經濟民生處阮建中博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歐空局專家Frank Zeppenfeldt、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侯秀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耿虎軍分別發表了《逐夢太空新征程、共築航天新時代》、《把握時代機遇 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致知商業航天》、《關於歐洲航天局和衛星通信》、《太空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展望》及《航天數據應用服務商業化發展設想》主題演講。而大師論壇則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孫冬柏,美國航天局宇航員Alfred Worden及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將就相關議題作深入探討。

與此同時,大會將舉辦三場分論壇,首場論壇的主題為「太空技術構建智慧城市」,航天技術透過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融合及時空基準等不可替代的優勢,成為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以及有助於現代化城市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模式升級、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為城市建設注入新活力。第二場論壇為「低軌商業航天創新與機遇」,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勢頭迅猛,低軌星座系統建設和運營成為熱點領域,系統創新、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及跨界融合成為商業航天新的發展趨向,低軌商業航天創新與變革活躍、機遇與挑戰並存。第三場論壇是「航天文化與科普教育」,航天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考驗全局觀和前瞻性思維的「民生工程」,需要整合優勢資源,共同發揮各方力量和作用。澳門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之所,為航天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航天科學技術引領學科發展、航天文化拓展全球化視野、航天科普融入城市生活,航天文化與科普必將助力澳門凝聚社會力量、提高科學素養,培養人才梯隊。

是次論壇將雲集來自中國內地、美國等近300位航天專家和學者與會,當中包括中國內地及澳門的相關政府領導、法國、荷蘭和德國等國家使館的科技代表、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代表、原歐洲航天局局長及國內航天領域多位知名院士、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國內外多所相關學校代表,以及多家從事商業航天活動的國際領域企業、國內民營航天企業及創新型微小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