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博士学位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校内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
张康 | 教授 | 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和人工智能 | ||||||
曾莉 | 教授 | 中医外治法研究;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黏连研究 | ||||||
吴其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肺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物协同效应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肺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
吴强 | 副教授 | 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基础研究) | ||||||
黄锦伟 | 教授 | 利用模拟分子对接及组学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天然药物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及靶标研究;癌细胞自体吞噬研究;癌细胞凋亡耐受性机制研究; 抗关节炎新药靶及其耐药机制靶点研究。(基础研究) | ||||||
李婷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组学技术对免疫抑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基础研究) | ||||||
罗婉君 | 副教授 | 细胞自体吞噬的生物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自体吞噬作用与治疗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从草药中筛选具自体吞噬作用的活性成分作药理研究。(基础研究) | ||||||
罗培 | 副教授 | 利用活细胞可视化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传统中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基础研究) | ||||||
徐友华 | 副教授 | 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作用;天然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机制。(基础研究) | ||||||
颜培宇 | 副教授 | 中药及复方抗肿瘤机理研究;针灸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 ||||||
于丽丽 | 助理教授 | 中医辨证方法研究;中医体质与养生研究。 | ||||||
陈敏 | 助理教授 | 针灸治疗痛症与神经系统疾病机理的研究;针灸结合经方治疗内分泌系统病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
兼职导师-附属珠海医院(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
兼职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
刘良 | 讲座教授 / 院士 | 中医诊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药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研究;抗关节炎创新药物研究。 | ||||||
莫蕙 | 教授 | 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兆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理论及临床研究。 | ||||||
周小舟 | 教授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原发性肝癌作用机制;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急性肝衰竭 |
||||||
邢宇锋 | 教授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脏疾病 |
||||||
童光东 | 教授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乙型肝炎 |
||||||
何蓉蓉 | 教授 |
中医理论基础、中药药理学研究,聚焦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和「疾病易感性」的生物医学基础,创新和建立适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动物模型用于中药药效评价。 |
||||||
桂定坤 | 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
陈可冀 | 教授/院士/国医大师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与老年医学临床研究 | ||||||
何立群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
古洁若 | 教授 | 风湿免疫学 | ||||||
程海波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
陈卫平 | 教授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性及配伍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研究 | ||||||
钱海华 | 主任中医师 | 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研究 | ||||||
汪悦 | 教授 | 风湿免疫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
过伟峰 | 教授、主任中医师、研究员 | 中医内科脑病学 | ||||||
王旭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分泌代谢病 | ||||||
徐陆周 | 主任中医师 | 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 | ||||||
刘福明 | 主任中医师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 ||||||
孙雪梅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治 | ||||||
周希乔 | 教授、主任医师 | 1.脂肪肝方向(肝脑肠轴);2.炎癌机制(肝癌、肠癌) | ||||||
吴拥军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
谢恬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抗肿瘤药理、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研发、脂质体纳米制剂、绿色化学、健康管理 | ||||||
隋新兵 | 教授 | (1)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2)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3)纳米材料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在抗肿瘤药物增效减毒中的作用及研发 | ||||||
金保方 | 主任中医师 | 男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辅助生殖中医药干预、生殖微循环研究、精囊与性功能相关性、腰骶源性男科疾病的诊治、早期不良妊娠的诊治 | ||||||
沈晓燕 | 教授 | 免疫药理学 | ||||||
刘征堂 | 主任医师 | 老年代谢及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 | ||||||
蔡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
李建生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
李素云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中药学博士学位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全职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讲座教授 |
天然药物化学;代谢组学;RNA组学;化学生物学 |
|
朱依谆 | 讲座教授 | 药理学,新药研究开发,心血管和免疫性疾病研究。 |
曾莉 | 教授 | 中医外治法研究;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黏连研究 |
教授 |
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 |
|
肖颖 | 教授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营养与疾病预防 |
吴其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肺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物协同效应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肺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中药活性成分与DNA、RNA、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胆汁酸类成分分析。 |
|
教授 |
利用模拟分子对接及组学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天然药物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及靶标研究;癌细胞自体吞噬研究;癌细胞凋亡耐受性机制研究; 抗关节炎新药靶及其耐药机制靶点研究。 |
|
叶丽 | 教授 | 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融合蛋白与重组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发酵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组学技术对免疫抑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及质量评价 |
|
副教授 |
利用活细胞可视化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传统中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 |
|
副教授 |
细胞自体吞噬的生物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自体吞噬作用与治疗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从草药中筛选具自体吞噬作用的活性成分作药理研究。 |
|
副教授 |
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 |
|
副教授 |
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药物分析(化学及仪器分析);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中药成分分析及质量控制。 |
|
副教授 |
中药活性成份研究;中药毒性成份及作用机理研究。 |
|
副教授 |
基于LC、SPE、MS和NMR整合分析方法的脂肪酸和能量代谢、代谢流以及多维蛋白组学分析方法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中药及食品等研究。 |
|
马文哲 | 副教授 | 抗肿瘤天然产物的筛选及机理研究;肿瘤代谢。 |
徐友华 | 副教授 | 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作用;天然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机制。(基础研究) |
副教授 |
肿瘤药理及靶向药物输送、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蛋白降解调控药物研究、血管活性药物筛选。 |
|
副教授 |
天然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 |
|
范星星 | 助理教授 | 分子药理、肺癌机理、癌症免疫 |
于海杰 | 助理教授 | Physiology, biophysics, ion channel |
马丽娟 | 助理教授 | 减数分裂DNA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DNA损伤修覆与癌症;早期流产和出生缺陷 |
鍾恬 | 助理教授 | 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功能活性与协同作用研究;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功能食品开发、药物与营养递送等领域的应用。 |
兼职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刘良 | 讲座教授 / 院士 | 中医诊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药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研究;抗关节炎创新药物研究。 |
Erwin NEHER | 特聘教授/诺贝尔奖得主 | 胞吐作用的分子机制;神经递质释放 |
特聘教授/院士 |
慢性咳嗽病因谱系统分析,气道神经炎症机制,慢性呼吸道疾病预防药物,诊治指南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华子春 |
特聘教授 |
生物技术,分子药理学,抗肿瘤中药新药筛选及机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特聘教授 |
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中药现代化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特聘教授 |
药物分子设计,生物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特聘教授 |
药物分析和质量标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中药现代化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周永昌 |
特聘教授 |
乳腺癌临床,转化医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刘昌孝 |
特聘教授 |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学 |
特聘教授 |
干细胞、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
|
栗占国 | 特聘教授 |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教授 |
天然药物(中药)有效成分和类似物合成及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P450酶氧化代谢研究 |
|
副研究员 |
中药药理学,中药神经精神药理学 |
|
程肖蕊 | 教授 | 中药和神经免疫药理学 |
刘玉红 | 教授 | 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质量控制 |
钟惟德 | 教授 | 泌尿外科;泌尿系统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早期转移的机制。 |
杨细飞 | 研究员/教授 | 衰老及相关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风险因素、分子标志物及药物干预 |
吕海涛 | 教授 | 代谢组学、微生物代谢和系统生物学 |
王炜 | 教授 | 中药民族药物药效物质基础与分析研究 |
古洁若 | 教授 | 风湿免疫学 |
程海波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狄留庆 | 教授 | 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高效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研究 |
陈卫平 | 教授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性及配伍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研究 |
钱海华 | 主任中医师 | 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研究 |
孙雪梅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治 |
周希乔 | 教授、主任医师 | 1.脂肪肝方向(肝脑肠轴);2.炎癌机制(肝癌、肠癌) |
谢恬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抗肿瘤药理、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研发、脂质体纳米制剂、绿色化学、健康管理 |
隋新兵 | 教授 | (1)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2)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3)纳米材料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在抗肿瘤药物增效减毒中的作用及研发 |
卢华 | 研究员 | 1. 新型光学探针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 2.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及体内过程研究 3. 新型疾病精准诊疗体系构建与性能研究 |
张晶晶 | 教授 |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maintenance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Using zebrafish, and mice models, we focuse on (1)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unctional formation of the BBB; (2) mechanisms of BBB injury und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3) modulation of the permeability of BBB by screening and generating functional chemical molecules. |
沈晓燕 | 教授 | 免疫药理学 |
刘征堂 | 主任医师 | 老年代谢及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 |
蔡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校内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
朱依谆 | 讲座教授 | 药理学,新药研究开发,心血管和免疫性疾病研究。 | ||||||
曾莉 | 教授 | 中医外治法研究;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黏连研究 | ||||||
姚小军 | 教授 | 药物化学;计算器辅助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基础研究) | ||||||
肖颖 | 教授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营养与疾病预防(基础研究) | ||||||
吴其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肺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物协同效应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肺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
张康 | 教授 | 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和人工智能 | ||||||
吴强 | 副教授 | 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基础研究) | ||||||
黄锦伟 | 教授 | 利用模拟分子对接及组学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天然药物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及靶标研究;癌细胞自体吞噬研究;癌细胞凋亡耐受性机制研究; 抗关节炎新药靶及其耐药机制靶点研究。(基础研究) | ||||||
叶丽 | 教授 | 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融合蛋白与重组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发酵 | ||||||
Sookja Kim Chung 鍾金淑子 | 教授 | 1.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and ischemic complications and drug discovery; 2. Cellular osmotic, oxidative and ischemic stress; 3. Development, 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 4. Diabetes mellitus and diabetes insipidus; 5. Stem cells and drug discovery for stroke,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and depression; 6. Biopharmaceutical research for vascular disease. | ||||||
李婷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组学技术对免疫抑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基础研究) | ||||||
罗婉君 | 副教授 | 细胞自体吞噬的生物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自体吞噬作用与治疗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从草药中筛选具自体吞噬作用的活性成分作药理研究。(基础研究) | ||||||
罗培 | 副教授 | 利用活细胞可视化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传统中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基础研究) | ||||||
马文哲 | 副教授 | 抗肿瘤天然产物的筛选及机理研究;肿瘤代谢。(基础研究) | ||||||
徐友华 | 副教授 | 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作用;天然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机制。(基础研究) | ||||||
王玲 | 副教授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 ||||||
颜培宇 | 副教授 | 中药及复方抗肿瘤机理研究;针灸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 ||||||
于丽丽 | 助理教授 | 中医辨证方法研究;中医体质与养生研究。 | ||||||
陈敏 | 助理教授 | 针灸治疗痛症与神经系统疾病机理的研究;针灸结合经方治疗内分泌系统病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
范星星 | 助理教授 | 分子药理、肺癌机理、癌症免疫 | ||||||
于海杰 | 助理教授 | Physiology, biophysics, ion channel(基础研究) | ||||||
马丽娟 | 助理教授 | 减数分裂DNA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DNA损伤修覆与癌症;早期流产和出生缺陷(基础研究) | ||||||
兼职导师-附属珠海医院(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兼职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
刘良 | 讲座教授 / 院士 | 中医诊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药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研究;抗关节炎创新药物研究。 | ||||||
莫蕙 | 教授 | 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兆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理论及临床研究。 |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肾病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开展IgA肾病、肾纤维化、循证医学、中药防治肾纤维化研究 |
|||||||
教授 |
周围血管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
研究员 |
血栓与微循环;微循环与糖尿病;肿瘤血管微循环 |
|||||||
教授 |
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医学遗传学、生殖遗传学、肿瘤表观遗传学、肿瘤分子生物学 |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
|||||||
教授 |
临床核医学、肿瘤分子影像、肿瘤核素靶向治疗 |
|||||||
教授 |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 |
|||||||
教授 |
肿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应激反应与肿瘤关系研究 |
|||||||
主任医师 |
呼吸系统疾病炎症与免疫学临床与基础研究 |
|||||||
副教授 |
治疗性全人源抗体药物研发与机制研究 |
|||||||
教授 |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和治疗 |
|||||||
罗怀容 |
教授 |
衰老与再生医学,膜蛋白和衰老相关疾病药物筛选与药物研发、衰老与相关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药理学 |
||||||
江涌 |
主任医师 |
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创伤 |
||||||
林秀坤 |
教授 |
抗肿瘤药物的发现与作用机制 |
||||||
刘文君 |
教授 |
儿童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中药逆转儿童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
||||||
范贤明 |
主任医师 |
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肺癌和肺癌STAT1蛋白方面的研究 |
||||||
周小舟 | 教授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原发性肝癌作用机制;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急性肝衰竭 |
||||||
邢宇锋 | 教授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脏疾病 |
||||||
童光东 | 教授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乙型肝炎 |
||||||
汪年松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 |
||||||
杨子峰 | 研究员 |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
||||||
何蓉蓉 | 教授 |
中医理论基础、中药药理学研究,聚焦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和「疾病易感性」的生物医学基础,创新和建立适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动物模型用于中药药效评价。 |
||||||
姚慶華 | 主任中医师 | 主要外科手術,卵巢癌等婦科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以及晚期腫瘤患者的最佳營養支持治療。 | ||||||
武继彪 | 教授 | 心、脑血管基础研究;抗肿瘤研究 | ||||||
王振国 | 教授 | 中医古籍整理与经典理论诠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 ||||||
孙长岗 | 教授 |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与血液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
付先军 | 教授 | 中药性效作用评价及其机制研究;海洋中药创新药物研发 | ||||||
李运伦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 | ||||||
张永清 | 教授 | 中药资源与质量控制 | ||||||
王世军 | 教授 | 中医经典理论现代研究 | ||||||
容蓉 | 教授 | 中药及复方活性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 | ||||||
李晓 | 主任医师 |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
钟惟德 | 教授 | 泌尿外科;泌尿系统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早期转移的机制。 | ||||||
桂定坤 | 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
许杰华 | 副教授/主任医师 | 核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
杨细飞 | 研究员/教授 | 衰老及相关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风险因素、分子标志物及药物干预 | ||||||
陈可冀 | 教授/院士/国医大师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与老年医学临床研究 | ||||||
何立群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
尹芝南 | 教授 | γ8T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其在肿瘤免疫、肝炎和肠道菌群调控中的作用 | ||||||
陆骊工 | 教授/主任医师 | 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
鲁红云 | 副教授/主任医师 | 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
古洁若 | 教授 | 风湿免疫学 | ||||||
程海波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
陈卫平 | 教授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性及配伍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研究 | ||||||
钱海华 | 主任中医师 | 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研究 | ||||||
汪悦 | 教授 | 风湿免疫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
过伟峰 | 教授、主任中医师、研究员 | 中医内科脑病学 | ||||||
王旭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分泌代谢病 | ||||||
徐陆周 | 主任中医师 | 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 | ||||||
刘福明 | 主任中医师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 ||||||
孙雪梅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治 | ||||||
周希乔 | 教授、主任医师 | 1.脂肪肝方向(肝脑肠轴);2.炎癌机制(肝癌、肠癌) | ||||||
吴拥军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
谢恬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抗肿瘤药理、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研发、脂质体纳米制剂、绿色化学、健康管理 | ||||||
隋新兵 | 教授 | (1)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2)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3)纳米材料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在抗肿瘤药物增效减毒中的作用及研发 | ||||||
李明意 | 教授/主任医师 | “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和“肝再生与肝脏损伤防治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 ||||||
刘华锋 | 教授/主任医师 | 慢性肾脏病防治及其机制研究 | ||||||
张良清 | 教授/主任医师 | 1.临床麻醉中围术期心肺等器官功能损伤与保护 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及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
||||||
崔理立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从遗传学和流行病学角度出发探究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抑郁等神经相关疾病的发病分子机制以及干预研究 | ||||||
吴斌 | 教授/主任医师 |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 | ||||||
夏正远 | 教授 | 1.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肌保护 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及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 | ||||||
赖天文 | 副主任医师 |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 ||||||
陈光华 | 主任医师/副教授 | 骨科(创伤骨科、小儿骨科),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外泌体 | ||||||
楚佳奇 | 副研究员 | (1)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骨和软骨再生中的应用及相关机制; (2)疾病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弓形虫及其排泄分泌抗原对胚胎早期发育和不良妊娠的影响机制。 |
||||||
林颢 | 主任医师 | 擅长脊柱退行性变、脊柱骨折、脊柱结核、骨质疏松等脊柱常见伤病的诊治。从事骨质疏松及骨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
林思恩 | 副研究员 | 1.抗骨质疏松及骨性关节炎的新药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和软骨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
||||||
潘庆军 | 教授 | (1) 肾病风湿病发病机制和新型生物标志物挖掘 ① 嗜碱性粒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致病/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 ② 肠道微生态—诊治防新靶标研究 (2) 检验医学新技术和新型生物标志物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
||||||
唐靖 | 教授 | 脓毒症免疫调控 | ||||||
苏文媚 | 科研部部长 | 肺癌 | ||||||
赵名艳 | 副研究员 | 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再生修复 | ||||||
周宇 | 教授,主任医师 | 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偏向炎症性肠病及大肠癌方向 | ||||||
张培华 | 教授/主任医师 | 1. 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研究:糖尿病难愈创面修复 2. 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研究:面部年轻化及精细体形雕塑 |
||||||
杨志雄 | 科主任 | 肺癌 | ||||||
罗海清 | 主任医师、 副教授 | 鼻咽癌发生机制研究 | ||||||
金保方 | 主任中医师 | 男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辅助生殖中医药干预、生殖微循环研究、精囊与性功能相关性、腰骶源性男科疾病的诊治、早期不良妊娠的诊治 | ||||||
沈晓燕 | 教授 | 免疫药理学 | ||||||
蔡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
李建生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
李素云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中医学硕士学位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校内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曾莉 |
教授 | 中医外治法研究;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黏连研究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肺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物协同效应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肺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
副教授 |
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基础研究) |
|
教授 |
利用模拟分子对接及组学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天然药物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及靶标研究;癌细胞自体吞噬研究;癌细胞凋亡耐受性机制研究; 抗关节炎新药靶及其耐药机制靶点研究。(基础研究) |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组学技术对免疫抑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基础研究) |
|
副教授 |
细胞自体吞噬的生物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自体吞噬作用与治疗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从草药中筛选具自体吞噬作用的活性成分作药理研究。(基础研究) |
|
副教授 |
利用活细胞可视化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传统中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基础研究) |
|
徐友华 | 副教授 | 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作用;天然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机制。(基础研究) |
颜培宇 | 副教授 | 中药及复方抗肿瘤机理研究;针灸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
助理教授 |
针灸治疗痛症与神经系统疾病机理的研究;针灸结合经方治疗内分泌系统病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
助理教授 |
中医辨证方法研究;中医体质与养生研究。 |
|
李煜 | 助理教授 | 中医人工智能舌诊;中医舌象知识图谱的构建;针灸治疗痛症方向 |
兼职导师-附属珠海医院(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李少杰 | 主任医师 | 呼吸系统中西医诊疗 |
陈晴清 | 副主任医师 | 神经感染、神经免疫、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 |
陈威妮 | 副主任中医师 | 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
兼职导师-其他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莫蕙 | 教授 | 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兆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理论及临床研究。 |
张俊 | 中医生 |
1.针灸、推拿及中药处方 2.亚健康、颈肩腰腿疼痛、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
古洁若 | 教授 | 风湿免疫学 |
程海波 | 教授、主任中醫師 | 中醫內科學;中醫藥防治腫瘤研究 |
陳衛平 | 教授 | 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中藥藥性及配伍應用研究;中醫藥抗腫瘤研究 |
錢海華 | 主任中醫師 | 結直腸及肛門疾病研究 |
汪悅 | 教授 | 風濕免疫病的基礎及臨床研究 |
過偉峰 | 教授、主任中醫師、研究員 | 中醫內科腦病學 |
王旭 | 教授、主任中醫師 | 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內分泌代謝病 |
徐陸周 | 主任中醫師 | 功能性胃腸病、炎症性腸病 |
劉福明 | 主任中醫師 | 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 |
孫雪梅 | 教授、主任醫師 | 中西醫結合血液病診治 |
周希喬 | 教授、主任醫師 | 1.脂肪肝方向(肝腦腸軸);2.炎癌機制(肝癌、腸癌) |
吳擁軍 | 教授;主任中醫師 | 中醫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
張犁 | 教授、主任醫師 | 中西醫結合泌尿男科疾病 |
孫東東 | 教授 | 中醫藥抗腫瘤及方劑配伍應用 |
沈衛星 | 教授 | 中醫藥防治腫瘤研究 |
吳雲川 | 教授 | 推拿手法和功法對代謝疾病、脊柱疾病的臨床和機制研究,小兒推拿穴位特異性研究 |
卞堯堯 | 副教授 | 中醫康復療法基礎與臨床研究 |
孫子凱 | 主任中醫師 | 中醫內科肺系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
徐藝 | 主任中醫師 | 中醫內科學;脾胃病方向。 |
錢軍 | 主任醫師 | 胃腸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
謝恬 | 教授 | 中西醫結合腫瘤學、抗腫瘤藥理、現代中藥天然藥物研發、脂質體納米製劑、綠色化學、健康管理 |
隋新兵 | 教授 | (1)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與基礎研究(2)腫瘤治療抵抗的分子機制與幹預策略(3)納米材料與腫瘤微環境中的微量元素在抗腫瘤藥物增效減毒中的作用及研發 |
金保方 | 主任中醫師 | 男科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輔助生殖中醫藥干預、生殖微循環研究、精囊與性功能相關性、腰骶源性男科疾病的診治、早期不良妊娠的診治 |
沈曉燕 | 教授 | 免疫藥理學 |
劉征堂 | 主任醫師 | 老年代謝及退行性疾病的臨床與基礎 |
蔡宇 | 教授 | 中西醫結合抗腫瘤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 |
李建生 | 教授/主任醫師 | 中醫藥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
李素雲 | 教授/主任醫師 | 中醫藥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
中药学硕士学位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全职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讲座教授 |
天然药物化学;代谢组学;RNA组学;化学生物学 |
|
朱依谆 | 讲座教授 | 药理学,新药研究开发,心血管和免疫性疾病研究。 |
曾莉 | 教授 | 中医外治法研究;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黏连研究 |
教授 |
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 |
|
教授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营养与疾病预防 |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中药活性成分与DNA、RNA、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胆汁酸类成分分析。 |
|
教授 |
利用模拟分子对接及组学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天然药物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及靶标研究;癌细胞自体吞噬研究;癌细胞凋亡耐受性机制研究; 抗关节炎新药靶及其耐药机制靶点研究。 |
|
叶丽 | 教授 | 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融合蛋白与重组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发酵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组学技术对免疫抑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及质量评价 |
|
副教授 |
利用活细胞可视化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传统中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 |
|
副教授 |
细胞自体吞噬的生物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自体吞噬作用与治疗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从草药中筛选具自体吞噬作用的活性成分作药理研究。 |
|
副教授 |
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 |
|
副教授 |
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药物分析(化学及仪器分析);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中药成分分析及质量控制。 |
|
副教授 |
中药活性成份研究;中药毒性成份及作用机理研究。 |
|
副教授 |
抗肿瘤天然产物的筛选及机理研究;肿瘤代谢。 |
|
副教授 |
基于LC、SPE、MS和NMR整合分析方法的脂肪酸和能量代谢、代谢流以及多维蛋白组学分析方法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中药及食品等研究。 |
|
徐友华 | 副教授 | 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作用;天然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机制。 |
副教授 |
肿瘤药理及靶向药物输送、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蛋白降解调控药物研究、血管活性药物筛选。 |
|
副教授 |
天然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 |
|
助理教授 |
Physiology, biophysics, ion channel |
|
助理教授 |
减数分裂DNA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DNA损伤修覆与癌症;早期流产和出生缺陷 |
|
助理教授 |
分子药理、肺癌机理、癌症免疫 |
|
王晓琳 | 助理教授 | 纳米药物/基因输送系统,长效注射微球,心脑血管等疾病靶向治疗 |
黄琛 | 助理教授 | 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挖掘癌癥相關分子靶標、高通量測序數據挖掘特征基因指導腫瘤預後、高通量數據分析指導腫瘤精準治療 |
钟恬 | 助理教授 | 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功能活性与协同作用研究;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功能食品开发、药物与营养递送等领域的应用。 |
李欣志 | 助理教授 | 中药药理学。肥胖过程中的慢性炎症反应;脂肪细胞与其他细胞的通信联系在血管性疾病的作用;抗炎药物的发现与机制。 |
张欣 | 助理教授 |
甲状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用药安全研究 |
周娜 |
助理教授 |
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Paolo Saul Coghi | 助理教授 | 抗感染疾病; 寄生虫病; 有机化学; 抗癌和抗炎药物的开发;天然化合物 |
兼职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刘良 | 讲座教授 / 院士 | 中医诊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药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研究;抗关节炎创新药物研究。 |
特聘教授/院士 |
慢性咳嗽病因谱系统分析,气道神经炎症机制,慢性呼吸道疾病预防药物,诊治指南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华子春 |
特聘教授 |
生物技术,分子药理学,抗肿瘤中药新药筛选及机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特聘教授 |
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中药现代化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特聘教授 |
药物分子设计,生物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特聘教授 |
药物分析和质量标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中药现代化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
周永昌 |
特聘教授 |
乳腺癌临床,转化医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
刘昌孝 |
特聘教授 |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学 |
特聘教授 |
干细胞、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
|
钟惟德 | 教授 | 泌尿外科;泌尿系统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早期转移的机制。 |
古洁若 | 教授 | 风湿免疫学 |
程海波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狄留庆 | 教授 | 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高效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研究。 |
陈卫平 | 教授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性及配伍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研究 |
钱海华 | 主任中医师 | 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研究 |
孙雪梅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治 |
周希乔 | 教授、主任医师 | 1.脂肪肝方向(肝脑肠轴);2.炎癌机制(肝癌、肠癌) |
孙东东 | 教授 | 中医药抗肿瘤及方剂配伍应用 |
沈卫星 | 教授 |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卞尧尧 | 副教授 | 中医康复疗法基础与临床研究 |
谢恬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抗肿瘤药理、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研发、脂质体纳米制剂、绿色化学、健康管理 |
隋新兵 | 教授 | (1)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2)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3)纳米材料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在抗肿瘤药物增效减毒中的作用及研发 |
卢华 | 研究员 | 1. 新型光学探针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 2.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及体内过程研究 3. 新型疾病精准诊疗体系构建与性能研究 |
沈晓燕 | 教授 | 免疫药理学 |
刘征堂 | 主任医师 | 老年代谢及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 |
蔡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校内导师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朱依谆 | 讲座教授 | 药理学,新药研究开发,心血管和免疫性疾病研究。 |
曾莉 | 教授 | 中医外治法研究;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黏连研究 |
教授 |
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基础研究) |
|
肖颖 |
教授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营养与疾病预防(基础研究)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肺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物协同效应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肺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
副教授 |
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基础研究) |
|
教授 |
利用模拟分子对接及组学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天然药物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及靶标研究;癌细胞自体吞噬研究;癌细胞凋亡耐受性机制研究; 抗关节炎新药靶及其耐药机制靶点研究。(基础研究) |
|
叶丽 | 教授 | 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融合蛋白与重组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发酵 |
副教授 |
天然产物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组学技术对免疫抑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基础研究) |
|
副教授 |
细胞自体吞噬的生物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自体吞噬作用与治疗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从草药中筛选具自体吞噬作用的活性成分作药理研究。(基础研究) |
|
副教授 |
利用活细胞可视化技术作创新药物研究;传统中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动态变化机制。(基础研究) |
|
马文哲 | 副教授 | 抗肿瘤天然产物的筛选及机理研究;肿瘤代谢。(基础研究) |
徐友华 | 副教授 | 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作用;天然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机制。(基础研究) |
王玲 | 副教授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
颜培宇 | 副教授 | 中药及复方抗肿瘤机理研究;针灸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
助理教授 |
针灸治疗痛症与神经系统疾病机理的研究;针灸结合经方治疗内分泌系统病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
助理教授 |
中医辨证方法研究;中医体质与养生研究。 |
|
李煜 | 助理教授 | 中医人工智能舌诊;中医舌象知识图谱的构建;针灸治疗痛症方向 |
助理教授 |
Physiology, biophysics, ion channel(基础研究) |
|
助理教授 |
减数分裂DNA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DNA损伤修覆与癌症;早期流产和出生缺陷(基础研究) |
|
助理教授 |
分子药理、肺癌机理、癌症免疫(基础研究) |
|
李欣志 | 助理教授 | 中药药理学。肥胖过程中的慢性炎症反应;脂肪细胞与其他细胞的通信联系在血管性疾病的作用;抗炎药物的发现与机制。 |
兼职导师-附属珠海医院(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李少杰 | 主任医师 | 呼吸系统中西医诊疗 |
赵建彬 | 副主任中药师 | 临床中药学和抗感染药学 |
陈刚 | 主任医师 |
1.咽喉嗓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喉癌的综合治疗 3.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李华 | 副主任医师 |
1.神经危重症中西医诊治 2.中西医结合治疗痴呆和认知障碍 |
罗琼 | 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 |
彭鹏 | 副主任医师 |
1.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基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2.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研究 3.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 |
李国焕 | 主任中医师 | 中西医结合肝病 |
周朝清 | 副主任医师 |
1.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进展 2.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 |
陈晴清 | 副主任医师 | 神经感染、神经免疫、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 |
刘润妮 | 副主任医师 | 帕金森病、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 |
罗翠松 | 主任医师 | 肝胆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康旻 | 主任医师 |
1.妇科肿瘤的预防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2.盆底障碍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
马丽霞 | 主任医师 | 新生儿急救及早产儿管理 |
李潮杰 |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
1.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治疗 2.肺部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符绩雄 | 副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医学耳鼻咽喉方向 |
杨卫立 | 副主任医师 | 重症医学 |
陈威妮 | 副主任中医师 | 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
卫彦 | 主任医师 |
1.针药结合防治脑脊髓神经病 2.针药结合防治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
段海霞 | 副主任医师 | 眼表疾病的中西医诊疗 |
寇吉友 | 副主任医师 |
1.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2.中医药防治肿瘤及术后诸症 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病 |
兼职导师-其他 |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莫蕙 | 教授 | 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兆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理论及临床研究。 |
钟惟德 | 教授 | 泌尿外科;泌尿系统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早期转移的机制。 |
吴旭东 | 主任医师 | 消化内科学 |
姜小飞 | 主任医师 | 心血管内科 |
许杰华 | 副教授/主任医师 | 核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谢民强 | 教授/主任医师 | 鼻科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
尹芝南 | 教授 | γ8T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其在肿瘤免疫、肝炎和肠道菌群调控中的作用 |
陆骊工 | 教授/主任医师 | 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鲁红云 | 副教授/主任医师 | 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古洁若 | 教授 | 风湿免疫学 |
程海波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陈卫平 | 教授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性及配伍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研究 |
钱海华 | 主任中医师 | 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研究 |
汪悦 | 教授 | 风湿免疫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过伟峰 | 教授、主任中医师、研究员 | 中医内科脑病学 |
王旭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分泌代谢病 |
徐陆周 | 主任中医师 | 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 |
刘福明 | 主任中医师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
孙雪梅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治 |
周希乔 | 教授、主任医师 | 1.脂肪肝方向(肝脑肠轴);2.炎癌机制(肝癌、肠癌) |
吴拥军 | 教授;主任中医师 | 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张犁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疾病 |
孙东东 | 教授 | 中医药抗肿瘤及方剂配伍应用 |
沈卫星 | 教授 |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 |
吴云川 | 教授 | 推拿手法和功法对代谢疾病、脊柱疾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小儿推拿穴位特异性研究 |
卞尧尧 | 副教授 | 中医康复疗法基础与临床研究 |
孙子凯 | 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徐艺 | 主任中医师 |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 |
钱军 | 主任医师 | 胃肠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谢恬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抗肿瘤药理、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研发、脂质体纳米制剂、绿色化学、健康管理 |
隋新兵 | 教授 | (1)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2)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3)纳米材料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在抗肿瘤药物增效减毒中的作用及研发 |
金保方 | 主任中医师 | 男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辅助生殖中医药干预、生殖微循环研究、精囊与性功能相关性、腰骶源性男科疾病的诊治、早期不良妊娠的诊治 |
沈晓燕 | 教授 | 免疫药理学 |
刘征堂 | 主任医师 | 老年代谢及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 |
蔡宇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李建生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李素云 | 教授/主任医师 |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 兼职导师需与本校老师联合指导研究生
更新日期:2022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