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眼創新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澳科大醫學院在國際頂級期刊發文

近視眼被列為世界三大眼科疾病之一,據Holden等人報導,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9.38億的高度近視患者。高度近視是一種致盲性眼病,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它的流行趨勢迫使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必須更好地瞭解這種疾病。雖然有大量的研究試圖揭示近視的發病和發展的發病機制,但對於作為眼睛核心屈光介質的晶狀體在這一過程中的變化仍知之甚少。同時,高度近視眼的發展可能導致晶狀體的病理改變,增加人工晶狀體置換術引起了一系列的圍手術期問題,如人工晶狀體異位元。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張康講座教授

2021年4月8日,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張康講座教授聯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盧弈教授等國內多個單位,在重大眼科疾病研究中再創佳績,參與並領導的高度近視晶狀體病理性變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高品質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題為“Aberrant TGF-β1 signaling activation by MAF underlies pathological lens growth in high myopia (MAF介導的異常TGF-β1信號啟動產生高度近視中的晶狀體病理性生長)”。

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表示張康講座教授是一名世界著名眼科醫生和科學家,專注於致盲性眼科疾病的診治研究幾十年,從創新眼藥研發,到大數據的智慧篩查和診斷,又到幹細胞移植技術和基因組學的發病機理等研究,國際頂級科研成果豐碩。為進一步明確高度近視晶狀體病理性變化機理,為改善晶狀體手術療效提供重要依據,張教授聯合國內多個單位,開展了基因組學的相關研究,首次通過使用磁共振成像(MRI) 在大樣本資料,評估晶狀體形態,發現了轉錄因數MAF的介導效應。研究發現高度近視的晶狀體尺寸增加與β/γ-晶體蛋白表達上調相關,並在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驗證。研究還表明,轉錄因數MAF通過直接啟動晶體蛋白基因啟動子和啟動TGF-β1-Smad信號通路,在高度近視β/γ-晶體蛋白上調中發揮重要作用。

張康講座教授對這次研究解釋,高度近視是國際上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視眼導致晶狀體病理改變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直接影響晶狀體手術的效果。本次研究首次使用 MRI大樣本資料對高度近視和正常眼的晶狀體形態進行比較,顯示高度近視眼和正常眼晶狀體厚度有明顯差異。研究結果顯示,高度近視眼的晶狀體經三維重建後具有較大的赤道直徑、最大截面積和晶狀體體積。對於高度近視晶狀體的病理生長,除了MAF對晶體蛋白的直接調控外,還發現TGF-β1水準顯著升高,證實了高度近視的TGF -β1 Smad信號通路是增強啟動。進一步的機制研究揭示,轉錄因數MAF通過直接與其的啟動子結合,啟動下游TGF-β1-Smad信號通路,共同增加高度近視晶狀體中晶體蛋白的產生,顯著增加β/γ-晶體蛋白的表達和增殖。

本研究中發現的MAF- TGF-β1-晶體蛋白軸也可能高度預示著其他晶狀體疾病。晶狀體晶體蛋白的持續高表達可能導致高度近視眼核性白內障的早期形成。該關係若能建立,或將為未來高度近視白內障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治療靶點。總而言之,MAF-TGF-β1-晶體蛋白軸的異常調節導致晶狀體病理性生長這一新的分子機制的重大發現為未來的高度近視眼和併發性白內障的治療干預提供了全新思路,使得在分子水準篩選和研究治療性藥物成為可能,為全球數億高度近視患者的治療帶來了福音,對致盲性眼病的診治意義深遠。

有關研究論文,可瀏覽《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連結:https://rdcu.be/cii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