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本澳高校內地生在澳工作淺談

 

■ 湯曦

 

一直以來,就在澳高校就讀的內地生畢業後是否允許留澳就業的問題,社會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社會人士提出:若容許就讀於本澳高校的非本地居民學生畢後留澳工作,不但會衝擊現有外地僱員輸入制度,損害本地工人的就業權利,還會令本澳就業市場更加混亂,當局更難規管,只會激化社會矛盾,不利穩定和諧。也有人提出:吸納在本澳高校求學的內地生畢業後留澳就業,有利擴充本澳人才庫,優化人口素質,舒緩人力資源不足。

澳門作為一個小型的國際化都市,就業需求隨著近年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大量的就業機會等待著合適的人才來任職,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過往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造成本土的人力資源的薄弱與匱乏,澳門在面對著時代賦予的空前機遇之際,也面臨著自我調整、自我優化的迫切需求。

假如人力資源缺口問題是澳門所面臨的嚴峻的挑戰,那麼在澳求學的內地高校生能否是緩解本澳就業需求的人才來源之一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瞭解這些內地學生:

自身素質:來澳就讀的內地高校學生必須通過每年公開的全國高考,其中只有達到內地高考一本和二本分數線的學生,才有可能獲得本澳高校的錄用。一本分數線已經是內地重點高校的錄取水準,能夠來澳就讀高校的內地生,其高考分數也起碼到二本分數。因此客觀的說,他們學習能力和素質絕對不亞於本澳的高中畢業生。

學習目的:有人說來澳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內地高校生是為了能夠在澳工作並取得居留權,此言卻未盡然。來澳學習並留澳發展,當然不排除是內地高校生考慮的發展方向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在求學時代能夠到有別於自己成長地的環境去學習和生活,相信是很多人的心願,就好像很多港澳學生也會選擇到國外去讀書進修,一來可以體驗不同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學習效果,二來也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兩者相信對求學者來說都具相當吸引力。而對於內地考生來說,通過在澳學習,開拓視野,領略國際化城市的風情,為未來到社會就業做好資訊儲備,或到外國繼續進修做好鋪墊和過渡,也是很多內地生選擇來澳就讀的重要原因。

因此,假如來澳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內地高校生選擇留澳就業的話,相信能夠為澳門的人才需求帶來補充,而這些學生通過在本澳二至四年 (博士課程三年,碩士課程二年,本科課程四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對澳門的社會規則,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瞭解,比其他一般的新移民更容易融入澳門社會,因為這個時期也是他們形成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另一方面,澳門政府對於本澳人才培養一直投入多方面資源給予支援,其中惠澤對象也包括在澳求學的內地高校生,假如拒絕這些人留澳就業的話,從投入回報的角度來看,也是澳門的一種損失。

也有社會人士提出:假如允許來澳就讀的內地高校生畢業後留澳工作, 換而言之即是把來澳居留的控制權轉到澳門高校的手中,因為目前澳門的招生數量是由高校決定,澳門政府並不進行干預。這樣的話假如高校大幅度擴張招生,那麼內地人口來澳居留數量如何控制。這種擔憂確實不無根據,但卻不是絕對,因為澳門並不像內地高校有招生指標一說,但是除了對具備招收內地學生資格的本地高校數目的限制之外,每年來澳升學的內地學生其實數量也不多,据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過往2005年-2007年全澳六所有資格在内地招生的高校畢業的全日制外地(包括内地、臺灣、香港及海外等地區)本科學生為218、769、653名,當中有人往海外留學、大部分人選擇回內地發展或繼續深造,選擇畢業后留澳就業的只是極少數,這些留澳就業的内地本科畢業生相對本澳勞動市場的需要而言,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從高校招生資格看:目前本澳有六所高等院校有資格在內地進行招生,分別為: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旅遊學院、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及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六所高校能夠在內地招生,是由於獲得國家教育部通過嚴格的審批流程和資格驗證,才能在內地進行招生工作,而並非所有的港澳高校都可以有此資格。

從高校內部管理看:一所高校,每年都有非常嚴謹的教學規劃,學生的數量所必須匹配的師資隊伍、教學環境和配套資源,都有一套系統、規範的配比模式,絕對不是隨便說增加生源就增加的。而高校為了維護本身的聲譽,也決不會草率地做一些有可能影響本身校譽和降低教學品質的決定。這六所高校在內地的招生計劃、招生工作和有關的教學管理都透過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報備國家教育部,意味著各有關部門在整個過程中是有關接的把關。同時,國家教育部亦在把著第二關,就是學歷認證,在澳門畢業的全日制學生的學位證書在內地教育部需要通過認證。再說,高校的師資、設施、學生宿舍等客觀條件,也不可能讓高校無限量的招生。

因此,允許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留澳工作不應該會是影響澳門政府對來澳居留人口的控制的因素,相反,假如能夠有一套符合人力現狀需求的相關制度,反而對澳門的人力資源缺口會有所舒緩。

目前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假如在澳獲得雇主聘用,可以通過外勞就業程式申請留澳,有人提出現階段此制度已經足夠。而事實上,這個過程是要用上一整年去等候申請和審批的過程。假設一個大學四年級的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在四月開始在澳門尋找工作,並在翌月獲得錄用,此時遞交外勞申請,需要等四至六個月後才有批復,但到了七月畢業的時候,由於外勞批復還沒有下來,這時候這個學生按規定必須返回內地,也等於丟失了在澳就業的可能性,因為又有哪一個公司願意去等一個四至六個月後才能入職的員工呢?又有哪一個畢業學生可回去等四至六個月,外勞批復出來才來澳門工作,如果此時其在內地已找到工作,又是否可以毅然放棄內地的工作, 來澳一試?因此,目前澳門的外勞引入制度是不適用於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畢業求職的。原因是:高校生求職是必須到大學四年級下學期的四月份才可能開始進行,而外勞申請審批程式是需要四至六個月。

媒體不斷地提出:人力資源缺口將是未來本澳發展的最大瓶頸,那麼制定符合本澳發展需求的人才引進政策就是澳門所迫切需要的。這樣的先例在世界上其他很多高速發展的國際化城市比比皆是。

毗鄰的香港和更遠一點的新加坡:同為亞洲地區的國際化城市或區域,這兩個地方無論城市綜合發展水準和國際化程度,都在本澳之上,他們在引進外來人才的政策上都非常明確和積極。

香港,同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一,特別強調: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以鞏固香港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除了致力培養香港本土人才外,政府積極吸引內地及海外人才去 港定居和工作。自一九九九年其相繼推行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大約每年有二萬至二點五萬內地及海外人才透過各種輸入人才政策或計劃獲批准到港工作。

新加坡,同是多元種族、多元語文、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社會,早在九十年代初,政府就開始積極吸納海外華人,通過給予永久居留權的方式,吸引畢業於歐美高校的華裔專業人士到新加坡就業。這項政策至今沒有改變,而且其招攬目標已從海外華人擴展到內地人士。這些人才為新加坡的發展和繁榮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離我們再遠一點的美國,是當今科技、經濟發展最先進的國家,美國能夠匯聚全球的精英,主要原因是她給予了外來留學美國高校的畢業生留美工作,因此,使她具備了吸引多元人才的條件和環境。

對於澳門來說,允許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在澳就業不應該會是洪水猛獸,只要有關部門掌握好審批尺度,相信這支生力軍能夠為澳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澳門「人才荒」的難題,而前提是需要有一套科學的針對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在澳就業的引入政策。同時,也需要澳門各界人士能夠從大處著眼,以平和、客觀、開放的心態看人才競爭的問題,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新歷史時期的種種變化,才能真正讓本澳與來澳人士共同為澳門謀求發展。